解读德川家康

                        
一:谋略与忍耐

   德川家康在日本历史上已竖立起大和魂的精神堡垒,然面1867年德川王朝被西方世界英法美荷四国的大炮摧毁,还政天皇,明治维新时,曾一度受日本人的憎恨,认为日本所以受到屈辱都由他们造成。心理状态跟中国在辛亥革命时,人人厌恶清王朝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失败尊严扫地,过去所有累积下来的光荣和骄傲,全成梦想,日本人发现他们所处的时代,竟跟三百年前德川家康所处的那个时代---诡诈、斗争,简直没有分别,于是激起再度反省,日本文坛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山冈庄八崛起,透过历史的理解,面对当代日本所处的环境,开始撰写《德川家康全传》。

    山冈庄八用一千多万字的日文,对出现在德川家康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动作,和心路历程,基本都有细腻的描写,面提出主旨:[忍耐!]

   忍耐不是懦弱,更不是屈服,只有巨人才知道什么是忍耐,如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像韩信被流氓强迫从裤裆下爬过去,他默然接受,这种缩回拳头式的忍耐,一个人如果不够坚强,就绝无法忍受。当盟主织田信长要求德川家康杀妻杀子的时候,德川家康毫不犹豫的立即动手。只有懦夫才会轻率的拔刀而起,血流五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悲壮的。但历史上多少政治领袖往往为瓦全,而等待有一天,把碎了的壁玉,恢复原状。

  曾有人问德川家康[杜鹃不啼,而要听它啼,有什么办法?]德川家康的回答是:[等待它啼。]大仲马在《基督山恩仇记》中,最后一句话,就是:[等待]这是一个奥秘--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坚强的巨人把他作为跳板。日本战国时代,英雄豪杰辈出,包括丰巨秀吉在内,也只有德川家康深深领悟到这个奥秘。

  孤立的忍耐没有力量,而必须发自明智的快择,熟读《三国演义》的读者都记得[让徐州]一幕,刘备是徐州州长,当吕布狼狈前来投奔时,刘备把他安置在小沛,而在不久一次对外战争中,吕布占据徐州州城,刘备被敌人击败。任何人的反应都会是从此跟吕布不共戴天,刘备不然,他反面向吕布投降,而被吕布安置在吕布原住的小沛,这项满面蒙羞的决策,需要无比的智慧。桶狭之役后,德川家康不但不为盟主今川复仇(注:为故主复仇,是日本武士最崇高的情操,否则将被人唾弃),反面跟盟主的敌人缔约,这项一反武士传统精神的剧烈反应,跟刘备一样,都出人意外,忍人所不能忍,终于才能艰苦的达到既定目标。

  德川家康几乎全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除了科举制度,他写中国汉字、作中国汉诗、吃中国汉药、崇拜朱熹、朱元璋。

二:乱世生存的哲学

德川家康一生分为[弱]、[由弱转强]和[强]三个阶段。

1:弱

   德川家康本为三河小国,夹在东西的今川及织田两大强国之间。在国际上,这种弱国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即使想尽办法去依附一个强国的保护,也得不到绝对的平等和尊重。所以,这一求生存阶段所需要的是[认知力],也就是充分的认识本身所处的地位和条件。

   家康对于自已的处境知之甚深,为了突破这种因境,他所采取的策略是[生存第一]的乱世生存术,主要的原则是置之死地面后生的攻势战略,即使是充当盾牌或炮灰也在所不惜。他选择依附一个强国,尽力在混战中求表现。这是夹缝中求生存、开活路,化危机为转危机唯一的方法。

   他的这种策略,不但赢得强国的看重和尊敬,而且也藉此锻炼德川军的战力。在桶狭间、越前、(女字加市川战役中,他都充当第一线,担任最危险的前锋,抱必死的决心奋勇作战,结果反而在危机的极限处找到胜利的契机。德川的地位因这几埸战役中非凡的表现面渐渐爱到肯定。

   处在弱者阶段的家康,他的生存之道,简单的说,就是无条件的承认自己实力的弱小。因此在政治上的姿态极为低姿。然而,在战埸上他了解到退一步无死所,所以只发[有进无退,以赌命的方式脱颖而出,因此奠定了日后发展的基础。所以,家康的[认知力]是使他能忍辱负重,否极泰来主要的原因。

2:由弱转强

   如果家康在弱者阶段所依赖以生存的是[认知力],则在由弱转强的阶段,最重要的是[意志力]、[判断力]和[组织力]。

    由于在三方原之战中,德川曾吃过败仗,使他深深了解到[有勇无谋]的危险。他也体会出不遵守兵法的乱仗硬挺是不足以成大事的,自己如果有志于[进出京都,号令天下],就不需改变战略。

   所以,在这个阶段,家康所重视的是联盟的选择,和谁联盟最有利?如何联强制弱?而不再是玩条件、命令式的依附强都。面在每埸战役出战前,总会深思何者应该应战?何者不应战?何时该采取持久战?何时该用消耗战?这些问题的决定,都需要睿智明确的[意志力]和[判断力]。例如:在高天神城争夺战中,他就能坚定的避开挑战的诱惑而按兵不动,藉以消耗武田胜赖的战力。而在长筱城攻防战中,他为了威信,即使牺牲在大,他也义无反顾的参与。这种果断和毅力,是他能由弱转强的关键。

   此外,他在诸多联盟和战役中,深感参谋作业与企划幕僚的重要,而开始精心培养智囊团。像政治参谋本多正信、情报参谋服部半藏、战略参谋内藤信成、高木清秀等人,都是在这段期间培养出来的。这些人使德川军团形成一个布局沉稳,有计划、有组织、有效率的[常山之蛇],对他后来打败石田三成,扫除反对势力掌握大权有极多的贡献。

3:强者的地位

   使德川家康真正成为强者的关键性战役是小牧、长久手之战。这两战之后,他等于取得了与最大强敌丰臣秀吉分庭抗礼的机会。不过,在武田和织田信长军长期的苦战中,他已开始由[战略]转向注重量[谋略],也从组织战中发现[统率力]的重要性。 

   [谋略]即智慧之意,也就是不再以能战、善战作为解决敌我之间问题的方法,而改以兵法中最高境界的[不战而胜]来达成自已的日标。即使非战不可,也要让敌人主动开战,以求道德和大义上的美誉,作为收服人心的资本。像关原之战、大阪之役,都是他不得已才应战,而且每一战必以政治上的谋略取胜。

   至于[统率力]的强化,则是知人善用,充分运用幕僚参谋的专业才能,是组织的战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藉将帅的人格、神格感召部属的凝聚与向心,协同一致的理想的日标前进。这是他最后能以臣属的身份击败丰臣秀吉的最主要原因。

   以上分析了德川家康三个阶段的兵法,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家康成功非常重要的一项性格:[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功夫。此一性格不论在任何阶段,都表现得令人感到他的不凡:从弱者时代充当今川义元的先锋炮灰开始,到被织田信长利用来攻打越前,被下令杀子杀妻,向丰臣秀吉称臣等等,都发挥了他的[忍术],由于他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无怪乎他能[成人之所不能成]。

  另外,就是他善于模仿的本领,我们也不能不有所认识。他曾埋首研究甲州军学及武田的用人之道,也从织田处学到新的战术战略,以及管理财政经济的方法。他善于模仿,对于后来日本传统精神及国民性有着极大的影响。

   当然,德川家康亦非毫无缺陷或永不犯错的完人,不过,他却有错而不再犯,且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成为智慧的天赋。像三方原之战,他就因骄傲自满,不尊兵法而大败,然而,这次失败之后,他终身也没有重蹈覆辙,反而因之而由弱转强。

标签: 解读德川家康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