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明治维新”说起
不是说20世纪的事么?为什么还要说“明治维新”?
谈到日本近代史,人们总是不免想到“明治维新”(Meiji Restoration)。这次维新作为日本近代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的确有些非同反响的意义。
日本,东亚的一个岛国。因为四面临海,所以与外国的交往一直不是很深。孝谦天皇时曾和中国的唐朝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当时在中国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就有数百人。很多人都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而留名青史——如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小野妹子,中国的鉴真大师等。此后中日虽也有数次不同规模的文化交流,但已难以达到孝谦天皇——唐朝之时的辉煌。更加糟糕的是,为了稳固政权(之前爆发了岛原、天草起义),限止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17世纪初建立的德川幕府(Tokugawa Shogunate)从1633年起连颁5道“锁国令”,规定:“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除特许船外,不得派谴日本人至国外;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之货物”,开始了二百多年的“江户锁国时代”。当时日本的战乱刚刚平定,连绵百余年(从1467年“应仁文明之乱”到1615年“元和偃武”,一共是149年)的战火使日本的生产力糟到极大破坏。而随之即来的“锁国时代”对于日本的社会生产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它使得日本社会生产力与世界严重脱节。再加上苛捐杂税的繁重,1873年在和泉一带爆发了大盐平八郎领导的市民起义,给了在世界上日趋落后的幕府统治一个沉重打击。1853年至1854年,美俄两国舰队先后登陆长崎、浦贺两港,威胁开展两国贸易,否则立即开战。翌年,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同意开放港口(日美《神奈川条约》)。随后,英、法、俄等国相继强迫日本签订类似不平等条约。久闭的国门被外国用枪炮轰开,更激化了日本国内的矛盾,从而点燃了维新运动的导火索。
长州、萨摩地方的一些中、下级武士已经看到了国家危亡征兆,认识到维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开始由排外转为接受西方思想。1866年,萨摩藩士西乡隆盛(1828---1877)代表萨摩武士与长州结盟。他们联合了对幕府将军不满的中下级武士、部分大名、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之后又相继同肥前、土佐等强藩(肥前、长州、萨摩、土佐四藩就被称为“明治维新的四强藩”)结成倒幕联盟。1867年,倒幕联盟从年幼的明治天皇手中拿到讨伐幕府的密诏。而幕府将军德川庆喜(1837---1913)也嗅到了国内浓浓的革命气息,迫于形势,1014日假意表示“大政奉还”。次年,朝廷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王政复古”,并以德国宪法为模本制订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写到这么恶心的名字我都有点**)。
自然,幕府不会那么快就善罢甘休。125日,幕府以会津、桑名两藩军力,由大坂向京都进攻,挑起战争,妄图将维新运动扼杀于襁褓之中。萨摩、长州为主力的维新军队阻击幕府军于京郊的鸟羽、伏见地区。幕府军败退,维新军进而大举东征,于5月攻陷江户城,遂进军东北。11月平定诸藩抵抗。战争基本结束。18696月攻下幕府残余势力最后据点——北海道的五陵(字库里没有这个字,只好拿个形字来顶了)郭,武力统一全国完成。这次历时1年半的战争至此结束,史称“戊庚战争”。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至江户,并改名东京。
幕府灭亡之后,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措施:废藩置县,把全国分为东京、大阪、京都三府以及72县(后减至40多个);加强中央集权;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这次维新运动就是“明治维新”。
虽然“明治维新”扭转了日本的社会状况,使日本的社会生产力有了一次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这次维新十分不完善,保留了许多封建残余,使维新的结果成了一个畸胎。(维新两年后,倒幕派主要领导人西乡隆盛在鹿儿岛的叛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加上武士道和当时世界上帝国主义大国的扩张思想的蛊惑,终把日本引上了一条军国主义道路。<O:P> </O:P>

标签: 日本20世纪战争简史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