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篠合战的若干思考(下)

 

《信长公记》作者太田牛一是信长的右笔,相当于今天的秘书,是能够详细观察记录信长日常行动的人。其记述的内容的可信性自然比较高。可同时,文章为信长作各种粉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长篠合战最大的谜点就在于:为什么兵力处于明显劣势的武田军还会主动发起攻击。我们下面来看看《信长公记》里的几处记载。

“武田四郎鳶の巣山へ取り上り、居陣候はば、何れともなすべからざる候”

(如果面对河流、在鸢之巢山布阵,可能武田四郎(胜赖)就不会见到后来发生的惨剧)

正如太田指出的,如果武田军长时间占据鸢之巢山,那么织德联军的计划将无法实施,于是特意将武田军引至设乐原。至于如何引,文中却没有提到。实际上,太田只不过是一个单纯的秘书,大概他也没有知道诱引武田军的作战计划的可能吧。于是,某些史家为了埋补这个空白,就编造出武田军的部将们对未来悲观失望、于是决定自我毁灭的奇谈。可到了今天,这一奇谈似乎已经成为了众人的普遍观点了。笔者个人的一贯主张还是在后文进行论述。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两军对战的情况。

“志多羅の郷は、一段地形くぼき所に候。敵がたへ見へざる様に、段々に御人数三万ばかり立て置かる”

(设乐原是包围在大片丘陵当中的低洼地带。总势约三万人的织田、德川联军在设乐原西面群山、敌军不易窥见的地方构筑了大片阵地)

正如太田的记录,设乐原是由流淌在山间的河水切削山谷而形成的河岸段丘。而信长就是在这里构筑了用于己方隐蔽的段状阵地。织德联军人数高达三万,战场的南北宽度是三十町(大约为三公里)。如果在这么一个狭窄的地段里布阵,那么折算一下,平均一米的距离内就要站上十个人。单就这个惊人的数字,那么就应该要构筑大规模的阵地了。从记录上看,构筑工事的时间是充裕的。即使着阵的五月十八日用于休息,那么到决战的二十一日,也还有两天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挖掘空堀、堆积土墙、布置防马栅,已经绰绰有余。

“身がくしとして、鉄炮にて待ち請け、うたせられ候”

联军的铁炮足轻躲避在遮蔽物之后向武田军发起铳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不过,“身がくし”——铁炮足轻用于藏身的到底是土堆成的胸墙,还是由竹束排成的楯,却难以从记载中找出答案。唯一能确定的只是阵地的构筑使得织田军对武田军的铳击得以顺利实现。

武田军在不了解敌军情况的条件下发起攻击,杀入敌阵却遭到了来自隐蔽阵地的突然铳击。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阵的山县队可能只是武田军的强行侦察部队。可为什么武田军在遭到损害之后仍然继续突入敌阵,这就要另外考虑了。

对于第二阵出击的武田逍遥轩信廉,织田军“かかればのき、退けば引き付け”——面对武田军的攻势暂后退。这是因为铁炮需要有一定的装弹时间。可能这段时间内用长枪防住武田军的前进,等到填弹完毕再以铁炮众的铳击击退之。当时的战术常识是:铁炮仅仅作为辅助兵器,战场上的主角其实还是枪和刀的近战。因此,武田逍遥轩队首先遭到来自栅内织田军主力部队前凸部分的攻击,在部队深入敌阵之后,又被填弹完毕、等待时机的铁炮众的铳击重创,最后在遭到了巨大的战力折损之后被迫撤退。

第三阵是西上野的小幡众。其目的可能是想突破织田军的前方防线、迫使其与己方决战——“馬上の巧者にて、是れ又、馬入るべき行にて、推し太鼓を打ちて、懸かり来たる”——打算趁突破防线的时机使骑马武者一举攻入。骑乘战斗是过去时代的遗留之物。引出敌人之后投入大批骑马武士,能够对敌军造成极大的损害。这一战法从镰仓时代起就出现了,沿用至今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可是突破一部分的防马栅,就可以大举侵入织田军的阵地吗?这时,信长“身がくしとして、鉄炮にて待ち請け、うたせられ候”——从隐蔽阵地发起的铳击几乎将突入敌阵的小幡众一网打尽:“過半打ち倒され、無人になりて、引き退く”。

“过半打倒”的说法可能有所夸大。在当时的战斗中,参战人员只要有二成以上的死伤,就足以使整支战斗队伍无法继续战斗。为了掩护重伤者撤退,剩余的八成部队必须全力投入战斗。否则就会全军溃乱而遭到彻底消灭。可能小幡势在溃散之前已经开始撤退。而大将小幡信贞的战死,大概是在最后决战时遭到追击的结果。兵员、将领大量战死是在溃乱败走的时候发生的,所以“武田军一万阵亡者都是被铁炮击杀”的说法是鲁莽武断的。

接下来,第四阵的武田典厩信丰,是第二次川中岛之战(第四次?)中战死的武田典厩信繁的嫡子,信玄的侄子、胜赖的从兄弟。作为一门众的他是武田军主力中的主力。如果说期待小幡众能够突破织田军防线、直击信长本阵是毫无道理的话,那么,连武田信丰这样的绝对主力都办不到,这着实令人费解。

随着太鼓声响起,信丰队开始进攻。可是,面对敌军主力的信长仍然是:

“御人数一首も御出だしなく、鉄炮ばかりを相加へ、足軽にて会釈”

完全不派出自军主力,而只以密集的铳击应对信丰的汹汹攻势。并且,还

“ねり倒され、人数をうたせ、引き入るなり”

这部分的记载是相当重要的。铳击、打倒、讨死多人,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引き入る”,乃至于“入る”,似乎是将敌人引到自己的阵地上的意思。前文对武田军撤退的表述,都统一用到“引き退く”一词,唯独这第四阵的表述与众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这里的“引き入る”可能是缺少了主语。根据后文“御人数……”的主语来看,这个“引き入る”前面加上“信长”这一主语,读起来会更自然一些。而“ねり倒され”并不是以敬语表现的被动语态。

如果按照笔者的读法,铁炮足轻在“見へざる様に”(难以觑见)的阵地里“身がくし”(藏身)。那么原文直到这里,一直都没有关于织田军出击的记述。乍看之下就会使人产生一种矛盾之感。因为如果“织德联军的铁炮三段击是无间断地连续射击”的说法成立的话,那么织田军“引き入る”(引敌军进入自己阵地)的作法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如果单从“引き入る”这四个字来看,其实当时,织德联军很有可能并不是仅以铁炮攻击武田军,也就否定了“无间断连续射击”的观点。(译注:此段感觉似乎有点前后脱节。大概意思可能是:如果织田军不突出栅栏、诱引敌军的话,就有没可能实现“引き入る”的战术安排。

正如读者看到的那样,《信长公记》中并没有所谓“铁炮三段击”的记载,而只是记述了构筑了“一段段”的阵地而已。在笔者想来,长篠合战中,信长并没有像普遍说法所讲的那样运用了什么革新的战术。用铁炮渐渐消灭敌方兵力,用长枪阻挡敌势,以近战作为决定性的一击,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战术常识。不同的是,信长当时并没有允许自己的部队脱离栅栏、胸墙的防护而对撤退的武田军进行追击。与野战无敌的武田军对阵,这一点是要引起相当的注意的。如果追击过深,反而容易遭到敌军的猛烈反击,而这样的反击足以使整个战局发生逆转。

就这样,击退了武田军第四阵攻击的信长,还是没有下令追击。而下面出场的第五阵马场信春,原本是作为武田军的总预备,本来是打算从第四阵突破的地点突入以扩大战果。结果,因为前面四阵的失利,马场信春队只得被迫改变了原先的计划,继续向联军的阵地发起冲击。可是同样的,这一队还是被织田军击退了。

在追击战中,联军讨取敌军多名大将的首级。这样看来的确是一次完美的胜利。可是,太田却写下了这样的话:

“御身方恙く強敵を破損せらるる”。

可这样的记述实在是太过笼统。的确,织田军中干部级的人物没有一个战死的。不过,难道足轻、杂兵们也是“恙く”、毫发无伤?在笔者看来,组头之类的下级武士战死的可能也为数不少。有名的人物无一阵亡就取得了胜利,用这种夸大的写法就能够彰显信长无人能及的武功吗?

到这里,对《信长公记》的分析就结束了。总体来说,原文对于信长在此役中的表现其实是评价过高。相类似的还有其对于姊川合战的记述,原文同样没有记下织田军十三段的阵地被突破十二段的绝死危机。可见,太田牛一纂写《信长公记》,其实还是以彰显信长的功绩为最终目的的。

 

《长篠日记》中对长篠合战的记载

 

正如前面讲到的,《长篠日记》是以长篠合战为主题的古记录,对合战过程的记载要比《信长公记》详细得多。因其篇幅过长,难以在本刊登载全文。故决定挑选其中不同于《信长公记》的部分进行解读。

首先,《长篠日记》中似乎有关于“铁炮三段击”的记载。

二十一日决战在即,信长将本阵委任予川尻秀隆,自己则亲自驱马到前线诸队阵中,对一些作战的细节问题进行指示。下面记载了信长的命令:

“敵、馬ヲ入来バ、一町迄モ打ベカラズ。間近ク引請テ、千挺宛放懸、一段宛立替打ツベシ”

千挺铁炮射击,每隔一段就交替射击。这确实是三段击。可是,三次铁击期间,第一段结束装弹,持续的时间未免太长了些(三回銃撃する間に、一段目が弾込めを終わるというのは、どうやら続み過ぎのようである)。下文又说到:

“敵猶モ強ク馬ヲ入来ラバ、少引退、敵引バ、引付テ放サセヨ”

而如果武田军强袭、突入阵地,可以暂时后退,将敌引入阵地深处再行铳击。因为信长明白,即使运用三段击的战术,单方面的优势也不可能长时间保持。名先生曾尝试再现三段击,结果发现人的体力不可能长时间进行三段击的动作。而且笔者认为,信长向同盟诸国借入的铁炮足轻,也不可能发挥与杂贺众相同的发射速度。如果装弹速度无法赶上,前线铁炮足轻就会因射速迟缓而无法进行有效攻击,也就很容易成为武田军击杀的目标。因此,信长所下的这条命令是非常正确的。

在作出细致的指示之后,信长又下令:

“柵際ヨリ十町斗乗出給ヒ、軍中ヘ大筒ヲ放懸サセ給エバ、色メキ立テ見エタリ”

向栅外前进十町(1千米左右),用军中的大筒射击。一则挑衅武田军,二则使之神经大为紧张。

“武田勢ワ、押太鼓ヲ打テ掛リ、大筒ニ不可構迚、無二無三ニ、佐久間ガ手エ駈入、鯨波ヲドツト上ル”

一边击鼓、不必在意大筒,一边令佐久间队纷纷杀到,发出喊声。

在这里提一下设乐原的地形。设乐原的水田少而旱地多。织德联军正是看到河岸两边的低洼地带都被用为水田使用,才决定以此地作为两军决战的战场。决战的当日是在阳历的七月九日,正值梅雨季节的末期。这时,刚刚结束插秧的水田里正灌满了水。如果武田军不想踏入泥泞的水田,就必须走狭窄的田间小道。而一旦如此,即使部队拥有再多的兵力,也只能逐个投入战场,等于是丧失了机动性和攻击的强度。考虑到主战场的这种地形,那么信长使用的“大筒”,可能就不是装在炮车上的大型火器,而是抱在手里射击的“大铁炮”之类的东西吧。

据《长篠日记》记载,武田军的先阵为马场美浓守。而在《信长公记》中他却是最后一个突入敌阵的。不过,我们还是先来读一下关于他的记载。

“馬場美濃守ハ、七百之人数ヲ以、佐久間右衛門尉六千ノ人数ヲ柵ノ内ヘ追込、四十三人内侍四騎討取”

武田军的攻击力果然不凡。七百人的马场队的攻击,不但使佐久间队退走,还一直将其逼入栅栏内。与此同时,武田军左翼的山县昌景队也开始向织田军右翼德川家康队发起攻击:

“山県三郎兵衛ワ、千五百ノ人数ヲ以、岡崎衆、六千ノ人数ヲ柵ノ内ヘ追込。然処、浜松方、五百挺ノ鉄炮足軽トモ渡合、爰ヲ先途ト入替リ々放懸ル”

好像最早遭受统击的是山县队。马场美浓守使佐久间队退走,不过,追至栅栏的时候不是没有继续追击吗?假如这样的话,那么身在本阵的太田牛一看到的敌军的先阵,即使是山县队以外的其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山県ワ、柵ヲ不付川路ノ方ヘ乗廻シ、後ヨリ懸ントスル”

山县队还打算绕过栅栏,从敌人阵地背后发起攻击。所以最先穿入敌阵的,应该还是山县队。可是,山县队的突入很快就被大久保忠世、忠佐兄弟的手势阻止。最后山县被铁炮击中鞍的前轮,战死沙场。山县队撤退了。

接下来,武田军投入的部队,在《信长公记》中的记载为武田信廉,在《长篠日记》中却是西上野的小幡众。从《信长公记》的记载来看,信廉队的行动虽然消极,但是可以就此说他没有发起过攻势吗?

“西上野の小幡、クツバミナラベ、太刀ヲ真甲ニ差カザシ、爰ヲ先途ト相戦フ”

武田军为解决无法在狭窄的田间小道迅速投入大量兵力的问题,于是决定以骑马突击解决这一问题。在当时,用铁炮、弓、长枪对抗骑马武士的方法已经十分丰富。所以,武田军的这一策略不得不说是一种鲁莽无谋的做法。

“米倉丹後、柵ヲ引破ント相働。三州衆、内藤弥次右衛門?同三左衛門?森川金右衛門、間近曳付、鉄炮ヲ放掛シカバ、甲州勢、打立ラレテ引退”

根据当时的战术常识,突击到栅栏边上后,小幡众都下马步战。可在他们破坏栅栏的时候也遭到来自织田军的猛烈铳击。最后因承受的损害过大而被迫撤退。

这个第二波攻击,应该也有武田典厩信丰的骑马部队在行动。而《长篠日记》的笔锋很快又转向发起第三波攻击的马场信春了:

“馬場美濃守ハ、如何ニモ静々ト来ル。其気色一足モ不引、勝負ヲ決セント、思ヒ入テ来ル体ニテ、手勢七百騎ヲ二手ニ分、新手ニテ、佐久間ガ旗ヲ立タル所ヘ懸リ、柵ノ内エ追込”

马场队“静々ト”(静静地)前进了。不过,可能不是强袭突击,而是一边举着竹束楯牌一边小心地前进。也有可能一边发出喊声,一边深入战场腹地、对敌军形成压迫之势。之后,马场信春将七百骑分为两队分别推进,将佐久间队再次逼入栅栏内。

“長篠方、惣鉄炮ヲ一度ニ放掛ル故、先ニ進タル者ワ、是ニ中リテ討死ス”

面对织田军的一齐射击,马场队的先头部队很快被消灭。

“真田源太左衛門?同兵部ワ、馬場美濃守ト入替リ、柵ヲ一重破リ、兄弟トモ深手ヲ負、討死也”

真田信纲、昌辉兄弟与马场队轮流向栅栏发起冲击,不过兄弟二人到最后都战死了。

“信長公ワ、佐久間ガ手弱ク見エタリ。横鑓ヲ入ヨト仰付ラレ、滝川ト羽柴筑前守ト、一度ニ宮脇原エ突懸ル。甲州勢敗軍ス”

信长认为佐久间队很危险,于是令长枪队从马场队的侧翼突入。无法承受攻击的武田军当即溃退。

至此,胜负已定。《长篠日记》到后面就转而叙述周围人等如何说服踌躇的信长追击敌军。最后就是记述武田军如何在追击战中被打得体无完肤——不过,这些内容就不再赘述。

关于此役的战果,织田军斩获首级七千枚,战死者也有六千之众。除去名将、杂兵的首级,笔者考虑,七千枚首级中可能有伪装成武士的杂兵的首级。而织田军战死的六千人中,可能也包含了杂兵的数目。但不管怎么说,六千名战死者,这个数字还是足以令所有人感到吃惊。因为它与《信长公记》中“御身方恙く”的说法有很大的不同。三万人战死六千,战斗人员损失二成。按照当时战场常识,这样的部队其实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了。

如果所载属实,那么信长的胜利就不是完全胜利,而是险胜、惨胜。在己方部队崩溃之前,总算是先让敌军溃散了。而在家康支配地生活的《长篠日记》原作者阿部四郎,虽是从织田方的视角记述了长篠合战,不过他还是没有必要特意夸大织田军的胜利或是损失。数字的正确性姑且不论,至少我们可以肯定:此役织田军的战死者也是相当之多的。

 

织田军胜利的真相

 

仅仅读了《信长公记》,难免会让人产生“武田军实在愚蠢”的想法。原本只要在鸢之巢山按兵不动即可,却偏要到设乐原布阵,还以相同的方法连续四五次冲击织田军的阵地。实在愚蠢至极!但是,《长篠日记》中的武田军,却完全没有那么愚蠢的表现。

先阵的马场队先将佐久间队赶入栅栏内,之后就不再深追,而是尽力避免被铁炮击中。山县队企图绕过栅栏、从织田军背面发起攻击,而不是在栅栏边上纠缠、做无意义的自杀性强袭。而采用通常的进攻手段、以骑乘突击企图迅速逼近栅栏的小幡众却遭到巨大损失。认识到骑乘突击的危险性的马场队于是决定“静静地”慎重前进,并且与真田队一起,很快就拆掉了一部分的栅栏。

根据《信长公记》,合战从日出之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未时,单纯地计算是八个小时。而当时的时间计算,是将从日出到日落的这段时间分为六等分,每等分就是一个时辰。所以,严密地说,每天的“一个时辰”的长度并不相同。如果接近夏至,白天的一个时辰很可能会超过两个小时。而长篠合战发生的时候正好接近夏至,所以那场激战可能持续了近九个小时。激战九个小时,织田军的战死者高达六千人。如果比较两军的精良强大,那么织田军明显不如武田军。可战斗力弱的织田军却能在战死者达到两成的情况下继续作战。可见,阻止织田军全面崩盘的,正是栅栏的存在。

正如我们在《长篠日记》里见到的,织田军数次被敌军赶栅栏内。可是,织田军是否是因为栅栏的存在,而能够在战场上立定位置、继续作战的呢?很显然,如果没有栅栏的存在,那么织田军计划中的暂时撤退,很有可能就会在武田军猛烈的冲击下变成溃乱败走。在之前的姊川合战中,织田军十三段的阵地有十二段被敌军突破,信长却无法挽回全军败走的连锁反应。虽然后来因为家康对敌军的侧面攻击而得救,但是,织田军战斗力弱的想法就此牢牢地留在了信长的脑海中。为了避免姊川合战中的颓败之势再度出现,信长就决定在战场上建造栅栏,作为收容败退士兵的明确界线。总之,栅栏不仅是为了阻挡武田军的突击,而且是为了控制住织田军士气崩坏而存在的。

正如前文讲到的,笔者并不认为织田军在长篠合战所用的战术有什么革新的意味。织德联军共有铁炮三千挺,与总势三万人相比,只占了一成。而根据名和弓雄先生的研究,武田军总势一万五千,却也有一千五百挺铁炮。就是说,两军铁炮数量占总人数的比率是相同的。虽然说集中使用三千挺铁炮可以算是信长重视火力的表现,可实际上,这也并非信长的独创。据《信长公记》,早在长篠合战前五年,杂贺众在与织田军对抗之时就已经用“铁炮三千挺”向织田军射击,而且“誠に日夜天地も響くばかりに(实在是连日夜天地都为之震撼)”。与石山本愿寺的战争,使得信长重新认识了铁炮的威力。信长还改变了铁炮的运用方法,把它从辅助兵器提升为决战兵器来使用。不久以后杂贺众就不再是不可战胜的对手了。

虽然最后,信长还是没能直接攻下石山本愿寺。不过,信长打算用当初让自己尝尽苦头的铁炮三千挺集中射击的战术,来对付武田军,这却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不过,名先生提出的信长从传教士那里听取、吸收了西洋战争教训的大胆推断,笔者却不敢苟同。不过,名先生与笔者都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法。所以至于哪一边的说法正确,就要由各位读者来判断了。

 

《长篠日记》的可信度

 

《长篠日记》从其成书之日起,其可信度就一直受人质疑。但是正如前述,它所记载的合战过程却比《信长公记》中的更有说服力。而且与《信长公记》中“武田军愚蠢地布阵设乐原、愚蠢地反复突击最终导致织德联军全员无恙的大胜利”的说法相对地,《长篠日记》中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即:“武田军尝试了各种方法进攻织田军阵地。织德联军虽然受到相当的损害,不过最终还是赢下了战斗”。笔者认为,求胜欲望很强的武田军不断攻击织德联军阵地的说法,要比自杀说更合理一些。

在战国时代,如果主君发出了什么不合理的命令,家臣也可以拒绝服从。武田氏的家臣团甚至曾经追放过他们的主君。而这样的家臣团,难道会因反对武田胜赖的命令而选择发起集体自杀式进攻?(译者:- -b这叫什么话…难道他们还会追放胜赖?)这种事情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武田军的重臣们可能有着各自的想法。他们可能是为了战胜信长,才选择布阵设乐原、并且用了各种方法反复进攻的。这些都可以从《长篠日记》中读出来。

然而,《长篠日记》却有一个致命之处,就是描写有长坂长闲出席的武田军军议的部分。而这部分,包括书中某些重要的合战场面描写,都与《甲阳军鉴》十分相似。这一点可能足以否定《长篠日记》的可信性。不过,正如前述,这一部分很有可能是后世传抄过程中添加进去的。当然,也有可能是《甲阳军鉴》中的伪作部分(现今史家一般认为此书为后世托名所作的伪书)参考了《长篠日记》中的描写而写的。总之,就这一条就断定《长篠日记》是伪作,难免是言之过早了。

小濑甫庵的《太阁记》卷十八、竹中半兵卫一项中记载了一些长篠合战的情景。其中有关于从秀吉队侧面暂时撤退的武田军的描写,以及马场队将佐久间队赶入栅栏内的事情。马场队暂时撤退的事情在《信长公记》中没有记载。这一点,会使人认为《长篠日记》和《甲阳军鉴》中描写的合战过程,至少有一部分是正确的。

总之,读过《长篠日记》以后,笔者觉得“武田军自灭说”的说法难以成立,织田军的战法也没有什么革新性意味,而且更加确信长篠合战是一场胜负难分的激战。

标签: 长篠合战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