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陆的发展

文明三年(1471)四月,莲如上人离开近江,经由京都,于七月来到了越前国坂井郡河口庄细吕宜乡的吉崎地方,并于当月的二十七日建立了坊院。这就是后来的吉崎御坊。

吉崎丘陵位于越前、加贺两国的交界地带,海拔约33米,西、南、北三面被北泻湖包围,占地面积约为两万平方米。莲如选择此地作为新的根据地自然有他的考虑。吉崎地方位于越中、加贺、越前三国的中心地带,往来交通便捷,有助加强与三国国内本愿寺派寺院的关系,利于宗派的壮大;三面环水,地势险要,在此建立坊舍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类似宽正法难的事件再度发生。最重要的是,吉崎所在的越前国河口庄,是大和兴福寺大乘院最重要的庄园之一。而大乘院与本愿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来到这样一块地方,至少可以保证莲如能有一个稳定的传教据点。

在吉崎安定下来以后,莲如开始着手在北陆的传教活动。文明五年(1473),莲如组织人力将原本相互独立的真宗经典《正信偈》[5]与《和讃》[6]合为一本出版,称为《正信偈和讃》。因为是在原本的《三贴和讃》上添加了《正信偈》,所以也被人称作《四贴和讃》。出版之后,《正信偈和讃》因为其易于诵读,很快取代了善导大师的《往生礼讃偈》(即《六时礼讃偈》),成为真宗信徒平时修行用得最多的一部经典。

当时北陆地方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村落自立化迹象。领主的支配力不断地被弱化,有地缘或血缘关系的村落开始自行结合,形成有相当自治权的“惣村”。“惣村”的指导层则是由村中较有影响力的长、年寄担任。莲如看到了这种社会现状,明智地选择这些指导层为突破口,让他们在身为政治领导层的同时也成为宗教的领导层,并让他们在村落中开设道场。这样发展而来的坊主被称作“毛坊主”。而这些人就可以利用自己在惣村中的影响力,将本村的其他住民都发展为本愿寺的信徒。

然而,这样发展来的“坊主”中固然有对诚心信仰本宗派的人,却也有不少对教义一知半解的人。他们或是恣意附会教义,或是企图借宗教的力量从人身上控制门徒。莲如上人于文明五年(1473)发出的一份御文章就是批评某些门徒,尤其是某些坊主信仰的不坚定。类似的御文书日后还发了数封。针对这种情况,莲如上人就发展出了“寄合”、“谈合”,希望借此坚定门徒的信仰。门徒们在每月的寄合中互相表明自己的信仰,在谈合中提出、讨论在学习教义时的疑问。而这些场合中,不可少的一样东西还是莲如亲笔的御文书,这在一定程度可以保证门徒的思想与自己所宣传的教义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由于莲如上人勤勉的传教,本愿寺派迅速在吉崎扎根,而其在北陆的信众也开始呈爆发式增长。有史家估计,当时到吉崎御坊参拜的信徒最高峰时可以超过万人。然而,小小的吉崎御坊已无法满足这些人的住宿需要。于是,各地有力的坊主开始在吉崎坊四周修筑支坊以帮助到此的门徒。这种设施被称为“多屋”。到吉崎御坊初建两年后的文明五年,多屋的数量就已增长到二百余间。山上有众多的多屋,山下则开始形成营商、居住聚落。在极短的时间内,吉崎御坊迅速地成长为一个以宗教寺院为中心的庞大的寺内町,其速度令人咋舌。

今存本愿寺吉崎别院

吉崎御坊遗址外的莲如上人铜像

吉崎的繁荣对莲如上人和本愿寺派固然是件可喜的事情。然而,这却苦了在地的众多政治、宗教势力。北陆地方原本是白山信仰的平泉寺的势力范围,本愿寺在北陆的扩张极大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同时,农民在宗教组织下开始了与庄园领主的抗争,大批狂热信徒在御坊的聚集理所当然地让在地领主们视为不安定的因素。急剧膨胀的吉崎御坊就像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让怀抱着它的北陆领主势力与旧宗教势力大为恐慌。各方面势力不断向吉崎施加压力,莲如上人自己也意识到长此以往形势将超出自己的控制,因而不得不宣布禁止信徒们对吉崎御坊的大规模参拜活动。然而,形势还是不可避免地恶化了。

●一揆勃发与吉崎退出

应仁文明之乱的战火很快从畿内烧到了北陆。加贺国的守护富樫幸千代(西军)与富樫政亲(东军),越前国的朝仓孝景(东军)与守护代甲斐常治(西军),都为了本国支配权而战作一团。而处于加贺、越前交界地的吉崎也几度成为战场的中心,莲如上人甚至几度离开吉崎以躲避战乱。同时,真宗高田派在北陆的势力也借机向本愿寺发难。这一系列事件都刺激着信徒们紧张的神经。在这种情况下,文明五年(1473)十月,吉崎的多屋众孤注一掷,决定对损害佛法的恶徒发起圣战。多屋众代表着北陆各地的教徒,他们发表的决议文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几乎可以与御文章比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有着惣村指导层背景的多屋众也有保护自己地盘的私心。所谓的“守护佛法”,不过他们华丽的说词罢了。

针对多屋众的决议文,文明五年十一月,莲如上人发出规劝门徒停止反领主行动的掟文。掟文中规定禁止粗谩地对待诸神、诸佛、诸菩萨,禁止无视守护、地头等支配者的命令以及诽谤他宗的行为。掟文共十一条,并且规定了罚则,称违背者将遭到逐出本门的处分。与用和文体写成的御文章不同,掟文与多屋众决议文一样是由汉文体写成。很明显,这篇掟文针对的是蠢蠢欲动的吉崎御坊内的多屋众。莲如上人希望通过禁止可能招致政治的、社会的反感的行为,从而避免政治势力、旧宗教势力对教团的压弹。毕竟,宽正法难留给他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然而,真正让上人感到恐惧的不是蠢动的多屋众,而是在他们背后广大的门徒。在发出掟文之后,莲如上人还撰写了多篇御文章,再三向门徒们阐述掟文中的内容。甚至在上人离开吉崎的文明七年五月,他还不忘向北陆的信徒发出最后一封御文章,将掟文的主要思想概括为十点,并要求他们“深存安定之心”,务必遵守这些约束。

可惜的是,在现实利益的刺激下,宗教产生的约束力远不及它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号召力。如前所述,加贺的守护大名富樫氏内部为了加贺支配权而分裂为政亲与幸千代两派。在战争中处于劣势的富樫政亲多次与莲如上人会面,接近、拉拢加贺、越前、能登三国的门徒。他希望能借本愿寺门徒的巨大力量一举消灭幸千代在加贺国内的势力。而作为交换条件,他许诺在接任守护后将最大程度地保护本愿寺门徒在加贺的利益。莲如上人自己对这些人的政治斗争并不感兴趣。然而他的侧近、下间安艺法眼莲崇却在这时违反他规定的掟文,伪造他的命令、指示门徒们“奋战到底”,积极地将教团拖入了富樫氏的内斗。

 

莲如上人的花押

 

作为对政亲拉拢本愿寺门徒的对应,幸千代方拉拢了长期与本愿寺对立的高田派。政治台面上是富樫的两兄弟,宗教台面上是真宗的两大门派,就这样,文明六年(1474)七月,双方的战斗打响了。有本愿寺门徒加势的政亲一方几乎以压倒性优势打垮了幸千代势。同年,政亲就收回了自己在加贺的政治支配权,成为加贺守护。而在政亲旗下战斗的本愿寺门徒在政治上、社会上的力量急速成长,甚至有地方开始拒绝向幕府、守护上缴年贡了。本愿寺门徒种种不稳的做法让政亲很是烦恼,双方的蜜月期很快就过去。翌年三月,政亲借着幕府方面的指示,向本愿寺门徒开战,希望将不安定的种子迅速扼杀。门徒众虽然几经败战,但凭借着其庞大的群众基础,他们还是没被完全铲除出加贺一国。反倒是十一年后的长享二年(1488)六月,趁政亲参加将军义尚对南近江六角氏的讨伐的时机,二十万的一揆势包围了政亲的本据高尾城。政亲回国后战败身死,加贺最终落入本愿寺门徒众手中,由各郡代表与坊主代表的合议统治,成为“百姓把持之国”。而这些,都发生在莲如离开吉崎的多年以后了。

如前所述,莲如上人一直希望能在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内宣扬真宗的教义。然而,历史的车轮轧轧地驶入了战国时代,纷乱的社会打破了他的这种企愿。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让他曾经倾向于多屋众的意见,同意对抗弹压本愿寺派的领主。据加贺受得寺荣玄所著的《荣玄闻书》,上人是将武士、地侍与“法敌”放在同样的位置来考虑的——当然,是指那些没有归于自己门下并且对自己持有深重戒心的地侍、领主势力。战国时期的农民长期对处统治地位的武士阶级采取抵抗的姿态,这一点或多或少对莲如上人产生了一些影响。

以老、年寄为核心形成村中的基本宗教单位,再由各寺各院管理这些基本单位,这样的管理方式的确有利于教团的壮大,然而莲如上人并没有——或者说并没有及时意识到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这些毛坊主与自己掌握的门徒利益共通,其实他们就是这个村以及村民的利益代表。为了守护农民的利益,这些人就必须组织自己掌握的力量与在地小领主、国人等旧权力者进行抗争。加之这些一向一揆的领导者当中,也不乏想利用一向宗、扩大自己权力、使自己成为有力大名的被官进而升至地侍地位的人。总之,坊主们的名主性质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将真宗本愿寺派和本愿寺门徒拖进了权力者政治斗争的旋涡当中。这是禅宗、净土宗、日莲宗等佛教其他宗派在发展过程中未曾出现过的情形。

莲如上人经历了太多的门徒反抗领主的事件。在近江是如此,在北陆也是如此。而这种反抗造成的往往是宗教中心的不稳固。这些事实让他逐渐认识到,这种做法绝对不会给本门带来好的结果。所以,文明五年十月,多屋众开始表现出渴望战争的不稳迹象时,莲如上人一度移座到本愿寺的亲属寺院越前藤岛超胜寺,以避谋划参与战争的嫌疑。一个月之后他就发出了禁止反领主行为的掟文,并发出多封御文书、强调“王法为本”,希望能以一己之力阻止一向一揆的发生。

可是,一个人的力量在面对数十万人时实在显得太过薄弱,即使他是一位宗教领袖也是如此。莲如上人忧虑的事情一件件地发生了:门徒们介入了富樫氏的内斗;文明六年三月,御坊多屋失火;同年七月,加贺一向一揆爆发……在这种情况下,莲如上人开始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到东国地方传教。文明七年七月,莲如上人经加贺二俣来到越中瑞泉寺,准备进一步向东进发。但是路上有许多得知上人行踪的门徒纷纷来参拜上人。担心招来诸国领主的误解,莲如上人不得不中止了东国的旅程。然而这时北陆地方的政治形势已经十分紧张,莲如上人已经无法继续在此的传教活动。最终,他决定离开居住了四年多的吉崎。八月,上人经若狭小滨、丹波、摄津,在年终时移座河内国出口村。莲如上人当年落脚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光善寺。翌年,莲如上人离开出口村,在摄津富田建立坊舍(教行寺),在堺建立信证院(今堺西别院)。堺作为商业都市的繁荣给莲如上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这可能是后来上人在邻近堺的石山建立御坊的原因之一吧。

●山科本愿寺的建立

文明十年(1478)正月,想着重建本愿寺的莲如上人移住京都近郊的山科。由于近江国金森的门徒善从的建议,山科的土豪海老名五郎左卫门(法名净乘,西宗寺开祖)将在野村西中路的地寄进给本愿寺。想到大谷本愿寺被山门破坏后,十三年间自己长年在畿内、北陆各地辗转,如今又能重新在京都确立本愿寺的本据,莲如上人悲喜交加。这块地的领主是醍醐寺三宝院,当时三宝院门迹是将军足利义政之子义觉。不过,凭借与幕府的种种亲密关系以及将军义政的正室日野富子对出自本族的本愿寺的好感,莲如还是得到了这块地。日野富子甚至还暗示可以保证本愿寺派的安全。得到这样一块宝地的莲如上人,立即着手寺舍的重建事宜。

对山科本愿寺的建立做出实质贡献的是在堺经营对明国船贸易与船员投宿的豪商樫木屋道显。这位道显是明国船员坚致与堺町众万代屋的女儿木花的儿子,因而取父姓与母名自称“樫木”。他是在八尾的医师吉益半笑的介绍下与莲如上人接触并皈依了本愿寺。莲如在河内出口、摄津富田建立坊舍时他就出了不少力。而在寺院建设期间,莲如上人也在不停地下发六字名号本尊,借以向门徒换取寺院建设所需的资金。

堂舍的建设从居住的寝殿开始。翌十二年八月,御影堂完工;十一月,召开将亲鸾圣人祖像从近松别院迁回的报恩讲。因为山门的弹压,自己与圣人祖像居然在外漂泊了十余年;如今能重回京都、在新建的寺院安定下来,莲如上人兴奋得不能成眠。而这种喜悦的心情,也被他写进了御文章里。

为表示对山科本愿寺诞生的庆贺,朝廷赠送了祝福的香炉;将军义政的正室日野富子甚至亲自来参拜山科本愿寺。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件,意味着经莲如上人多年的传教,本愿寺终于得到了上层社会的承认。

之后的文明十三年,寺院的大门建成,随后是阿弥陀堂与诸堂舍的建筑,内部的装饰、庭园的建设同时开始。直到文明十五年整个寺院才算大体完工。山科本愿寺比起之前的大谷本愿寺,寺院规模更大,也更加的华丽。除了寺内众多宗教设施,寺外还有从全国各地汇集来的农民、商家、手工业者形成的聚落。两者公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寺内町。而在寺内町外围,还筑有三重土垒,挖出了护城河。山科本愿寺已不再同大谷本愿寺那样是个单纯的佛教寺院,而是成为一个有近世城郭意味的巨大城池。公家鹫尾隆康在日记里甚至称赞道:“(山科本愿寺)寺中广大,无边庄严,宛如佛国”。本愿寺派由此吸引了更多世人的目光。

山科本愿寺

 

然而遗憾的是,后来,本愿寺教团卷入了战国的争乱。天文元年(1532),本愿寺传至第十代证如上人时,山科本愿寺遭六角定赖的攻击而化为灰烬。曾经荣光无限的山科本愿寺,在屹立了半个世纪后就匆匆从历史的舞台上谢幕了……

●全国性大教团的形成

山科本愿寺开始建立的时候莲如上人六十四岁,继任法主也有二十年时间了。这二十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通过不断努力,上人成功地在畿内、北陆、东海等地发展了庞大数目的门徒。宗派的实力已经比上人继任前有了极大的增长。在山科本愿寺建立之后,朝廷、幕府这些社会的顶层也开始向本愿寺示好。看到此种情况,真宗的其他各派也不得不重新考虑与本愿寺——这个亲鸾圣人嫡传宗派的关系了。

首先归参的是佛光寺经豪。佛光寺自南北朝时代创立于京都以来,利用绘系图等手段发展信徒,势和从畿内一直延伸到中国、四国、九州地方。应仁之乱后,寺基迁往摄津平野。文明元年(1469)经豪接手佛光寺后就一直与莲如上人接近。看到如此情况的山门于文明十三年、十四年两度做出追放经豪的决定,并督促门迹妙法院与幕府管领畠山氏执行。借此机时,经豪立刻带领多数门徒归参本愿寺。莲如上人于是赐经豪法名莲教,并授予兴正寺的寺号。这就是如今邻近本愿寺的兴正寺的由来。

接下来的文明十四年,在越前发展的出云路派毫摄寺住持善镇归参,莲如上人赐予正阐坊的坊号;明应二年(1493),发展于近江、伊贺、伊势、大和地方的锦织寺派住持胜慧归参,获胜林坊的坊号。就这样,山科本愿寺建成之后,真宗诸派相继归参于本愿寺门下。本愿寺不仅成为多数人公认的真宗嫡传,更进一步向全国性的大教团发展了。

应仁二年(1468三月二十八日,本愿寺派正处于宽正法难后的飘摇之中。莲如上人在迫切希望与山门和解的情况下被迫写下了让状,废除长子顺如光助的继承权,确定当时的正室莲祐尼的第一子(莲如上人的第五子)光养丸——即日后的实如上人为嗣法(后继者)。其实论能力而言,顺如似乎更适合成为下一任法主。无论是亲鸾祖像在近松的安置、莲如在北陆的决策,还是佛光寺的归参、山科本愿寺的建立,都可以看到顺如的努力。然而,对杯中物的沉迷极大地损害了顺如的身体,以至文明十五年时就以四十二岁的壮年匆匆离世。顺如死后,实如在本愿寺的后继者地位才算真正稳固下来。延德元年(1489)八月,七十五岁高龄的莲如上人将法主之位传给三十二岁的实如,自己则隐居于山科本愿寺南殿。

将寺务全权交予实如后,莲如上人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工作,而是继续为各地方的教化而努力。明应二年(1493),纪伊国有田郡宫崎庄野村的法了从莲如上人处受领了“方便法身尊像”,正式成为本愿寺门徒。这个法了最初是佛光寺的门徒,曾随佛光寺经豪一同归参于本愿寺门下。在纪州、濑户内、西海、南海,像法了这样的佛光寺门徒还有很多。而让这些人正式地归入本愿寺,就成为一件很重要的任务。另外,本愿寺在中国西国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安艺国蒲刈岛的禅宗寺院光明寺转宗真宗,并于明应五年(1496)从实如上人那里受领了方便法身尊像;在九州,丰前国小仓津的道证受领了方便法身尊像,而有九州真宗创始者之称的谈义僧天然在文明十四年(1482)就皈依了莲如上人在别保村开设了道场。

方便法身尊像(行藏寺藏)

面对教团新的发展趋势,新的发展基地就是必须的了。于是,明应五年(1496)九月,八十二岁的莲如上人开始在摄津国东成郡生玉庄大坂地方组织修建新的御坊。根据近几年的考古发掘研究,这个御坊很可能就座落在大阪城本丸附近的法圆坂町边上。这里是沟通京畿与中国、西国的交通要道,而且面向濑户内海,海运也是十分便捷。并且,淀川、大和川等河流都由这里入海,形成的巨大的冲积平原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农业生产力。这个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御坊,不但成为本愿寺教团向纪伊、濑户内沿岸发展的新的基地,更成为数十年后全国一向宗教团的宗教中心。

●荣光终焉

大坂御坊建成后半年,明应六年(1498)四月,八十四岁的莲如上人身体开始衰弱。五月七日,自知日时无多的莲如上洛,向山科本愿寺的亲鸾圣人御影辞行。翌年春,上人的病情进一步加重。4月,当时的名医庆道、半井明英被请来诊治。但医师说这是人年老之后的必然,没有恢复的有效方法。

随后,上人的病情似乎有了好转,五月底时甚至一度恢复。但进入六月以后,病情急转直下,以至上人在之后数月一直卧床不起。明应八年(14992月,自知死期将至的上人在大坂设置了葬所;220日来到山科;21日,上人向亲鸾圣人的御影作最后一次参拜,随后在山科本愿寺的各堂各院巡走,最后看一眼这个他深爱着的寺院。325,莲如上人溘然长逝,结束了自己八十五年的传奇人生。院号信证院,谥慧灯大师,葬于山科墓所。

●后记

纵览莲如上人的一生,无不充满着坎坷与艰辛:幼时的骨肉分离,宽正法难,加贺的变乱……然而,正是艰辛的经历铸就了伟大的人生,正是这一切成就了本愿寺中兴之祖。

值得一提的是莲如上人与一向一揆的关系。有人一直将莲如上人当作一向一揆的始作俑者,认为是他支持一揆势夺取地方权力。笔者认为这种想法实在有失偏颇,就像将飞机坠毁归咎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将广岛核爆归咎于爱因斯坦发现质能方程一样。的确,史上首次一向一揆——金森一向一揆的确是在莲如在位的时候发生的;而莲如在教团管理上的一些做法也造成了后来的一揆的大规模勃发。甚至他在一段时期内还将武士视为“法敌”。但,我们不能忽视之后他的态度变化。莲如上人逐渐认识到宗教教团涉及权力斗争就将成为整个教团堕落的开始——山门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从莲如的北陆传教、山科本愿寺的重建这些事情上看,其实本愿寺教团还是需要地头、守护、朝廷、幕府这些权力者的支持的。试问清楚了解了这些的莲如上人,又如何会支持门徒去夺取地方政权呢?

事实上,无论是警告多屋众的掟文的发布,还是后来提出的“王法为本”,都鲜明地表明了莲如对一向一揆的态度:那就是坚决的反对。无奈民众的力量过于强大、思想过于狂热,单纯的教化已经不能对他们形成有效的约束,这才造成了日后一向一揆山洪般的大爆发。即便如此,莲如还是对控制住一揆抱有一丝希望,而他坚持的立场也一直为他身后的历代法主所坚守。直到第十一代显如上人时,因为宗派的根基受到织田信长的直接威胁,才有了真正为本愿寺教团“官方”所承认、所支持的一向一揆。

归根到底,笔者认为一向一揆的出现并非莲如的过错,而是中世土一揆、国人一揆在宗教组织下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而约束一向一揆,对莲如上人而言实在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他在这方面有过过失,而这些过失终不能掩盖他作为一代伟大宗教领袖的光辉。而笔者也希望借此文还原莲如上人的一些本来面貌,让读者更好、更真实地认识这位“本愿寺中兴之祖”。

 

[1] 平安时代以后,皇族、贵族出家之后则称之为其居住的寺院的“门迹”,相当于住持

[注2] 在寺院中向各位僧人告知几时开饭、吃些什么的人称为“喝食”、“喝食行者”。一般是由带发的少年充当

[3] 佛的身体所具有的特征。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的总称

[4]指延历寺的僧徒。特指其僧兵

[5] 《正信念佛偈》的略称。由原《教行信证》的“行卷”卷末的六十句、一百二十行的七言偈文构成。对作为释尊正统教说的“三经”以及七高僧的传统进行礼赞,着重强调了“绝对他力”和“正信念佛”

[6] 包括《净土和讃》《高僧和讃》《正像末和讃》三部

 

 

参考文献:

1、莲西寺·莲如上人 http://www.mirai.ne.jp/~h-jinrei/Jodoshinshu/Rennyo.html

2、実業者的宗教者 蓮如上人http://blog.goo.ne.jp/tenjin95

3、一向一揆が行く http://www.ne.jp/asahi/hon/bando-1000/itki/00.htm

4、長島一向一揆と農民http://www3.ocn.ne.jp/~itom/mokuji.html

5、武家家传-本愿寺 http://www2.harimaya.com/sengoku/html/hongan_k.html

6、『福井県史』通史編全6http://www.archives.pref.fukui.jp/fukui/07/kenshi/tuushiframe.html

7、岩波讲座日本史第7卷(中世):一向一揆

标签: 本愿寺, 莲如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