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史籍资料·录入文学 下的文章

更正:图中“上条正繁”应做“上条政繁”……实在是不好改,只好对不起人民了。

图例:人名中蓝色的为女性,红色的为强势大名。

两个人名用“=”连接则为夫妻;用“-”连接则为父子(女);用虚线连接则为养父子(女);用“???”标注则为存疑(呃……事实上是我认为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室町时代丹波国守护及守护代的变迁

原作者:八木竹次

发表:《八木町行政情报·乡土志八木第5号》

 

守护与地头的设置

治承四年(1180),武家之栋梁源氏赖朝以东国武士团为基础开创幕府,以镰仓为中心,精心营造东国地方。文治元年(1185),赖朝以捕杀平氏余孽和源义经乱党为借口,奏请后白河法皇允许幕府在各国、国衙领和庄园设置地头,实质上将各地的统治权集中到了幕府和和委任的武家手上。

此策出于幕府重臣大江广元。广元出身于下级贵族,曾任太政书记一职。目睹京都的乌烟瘴气,广元痛下决心来改变公卿治下腐朽而奢靡的世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广元离开京都追随赖朝。以其才华深为赖朝赏识,在新幕府里担任了极为重要的职务。

赖朝实质建立幕府后,国家大权名义上仍属于天皇,事实上凡重大事件一律要向关东幕府请示。文治初年,九郎判官义经(即源义经)为源氏征战四方,讨灭平氏,诛伐余孽,功勋卓著。然以赖朝的个性,自不容功高盖主者在,且又有后白河法皇这只大天狗暗送鬼火,惟恐义经反乱的赖朝抓住机会宣称义经作乱。听到消息的义经急忙向法皇求救。后白河法皇这个家伙却是嫌天下不够乱的,认为若是源氏内乱能有利可图,便不择手段的推波助澜。义经兵败之时,赖朝责问法皇,唯应曰:“此次之事朕完全不知道,也没参与。”如此的推脱,以赖朝之精明自然不会相信。遂逼得法皇敕令,守护一职尽以东国御家人充任,负责统御大番役追捕反叛者并维持治安。自进京以来,足有六个月皇宫的守卫都是由任大番役的御家人担任的。说好听是保护法皇的安全,实则不过是监视罢了。以后白河的阴暗手段和不死的心思,实在是个难对付的家伙。

在地方则设置地头,负责领地内的租税征集、土地管理和治安维护,领地所出一反米中取五升上缴为兵粮米,其余任由其自行分配。

地头的设置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强烈的反抗——公家、神社和寺院及以前的庄园领主、近畿地方、西国地区等源氏势力比较弱的地方反抗得尤为坚决。实际上贯彻了地头制的只是源氏本来的领地、平家的遗领、义经的旧领和反叛被剿灭者的领地。尽管如此,东国广大地区的军政治安权力正因由这一法令,尽数收到了幕府手中。

 

承久之乱

英雄一世的赖朝也料不到自己的命终,正治元年(1199)一月十三日,镰仓幕府的开创者源朝臣赖朝暴毙,其子赖家继承了将军的位置。年少的将军哪里知道世事呢?于是政务就由以北条时政为首的幕府十三宿将和议联合把持了。极具讽刺意义的,自赖朝草创幕府以来压杀重臣,甚至不惜捏造罪行追戮大将的权谋恶行很爽快的就在下一代身上遭了报应。以赖家黯弱多病为口实,和议联合改立赖家之弟实朝为第三代将军,而将赖家流放到伊豆的修善寺幽禁,不久又将其戕害。

时至时政之子义时继任北条家督,阴使谋略挑动幕府重镇和田义盛反乱,最终戮灭之。自此,幕府最重要的政所别当和侍所别当两职均为义时一人兼任,完全掌握了幕府的实权。

三代将军实朝迫于北条氏威迫,仅事风雅之道,不敢轻举妄动。听闻如果杀死前任将军的子嗣就可以回复些许权力,不经事的将军哪里经得起诱惑,遂于承久元年(1219)一月二十七日敕令杀害赖家遗子公晓。谁知这不过是义时的又一个阴谋罢了。而实朝本身并无子嗣。镰仓将军源氏的正统血脉竟在实朝这一代就断绝,不过三世而已。

朝廷方面,可以说是遗承了祖父后白河法皇的激烈个性和执念,后鸟羽上皇也在不时无刻的做着推翻幕府统治,重掌政权的幻梦。看到源氏一脉的斩绝,自以为镰仓幕府崩坏在即的上皇于承久三年(1221)五月十四日向全国发布了讨伐北条义时的院宣。

幻梦毕竟只是幻梦,现在已经不是朝廷拥有绝对权威的年代了。响应号召而来,仍然尊奉朝廷的武士远不如后鸟羽上皇想象的那么多。针对这一突变的事态,义时很冷静的调集效忠源氏的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平定了变乱并进据京都。

这就是史称“承久之乱”的大动荡。事后,幕府采取了十分严峻的处置措施:事件的主谋者后鸟羽上皇流放隐岐,顺德上皇流至佐渡;与叛乱没有直接关系的土御门上皇也被流放土佐,可怜其在位不过七十余天而已。与皇室有关联的公家和武士都受到严密追查,凡参与者一概没收领地,处以斩首或者流放的重罚。抄罚的三千余所全部赏赐给了此次平乱中立下战功的御家人。以前幕府势力不及的近畿和西国地方,几乎是一下子就划入了幕府的统治。此次动乱可以说是幕府统治加固的有利时机。针对零散于各公家、武士、神社和寺庙掌握的领地,源氏的武家政权一时无法全部控制。借助承久之乱的大清洗,幕府顺利的将这些分散的土地管理权收到了自己手中。自此以后,管理的集中使得地方守护和地头的权力逐渐增大,慢慢的孕育出了风云变换的战国。丹波历史上的第一位地头也就在此时登上历史的舞台——因战功补续地头,自武藏国片山乡(今崎玉县新座市)转领和知庄的片山广忠。

 

室町时代丹波国的守护和守护代

    自南北朝初期,各地守护慢慢侵占庄园的实际领主权,兼私蓄武士家臣,俨然走向了守护大名化的道路。而后有力的守护或兼领数国,或任幕府要职,多时居留在京都。为了方便控制,渐渐的就以守护代常驻守护所,以行守护之职支配领国。其下又有下层组织,如小守护代、郡代等,此处不一一详述。

    承久之乱后,镰仓幕府于京都设置六波罗探题一职,监视皇室并辖掌西国的司法行政事务。而丹波国位处山阴道要冲之地,其守护往往兼任六波罗探题之要职以辖镇南方。

    随着建武新政权的诞生,镰仓幕府最终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千种忠显(ちぐさのただあき)亦借着新政继任丹波国司。可惜和平并不长久。三年后,足利尊氏看准新政权的破绽,悍然举兵——纷乱的战火又再度燎烧着大地。建武三年一月(同年二月二十九日改元延元),足利尊氏败于新田、北畠联军,一度退离京都,向九州败走。同年四月三日战局突变,尊氏大军开始东上征伐。五月二十五日于凑川击溃楠木正成部。翌月,奉光严上皇入京。后醍醐天皇逃至叡山避难。京都又成修罗屠场。

    延元元年八月,光明天皇登位。十月,估摸着叡山的公方已挨不住经济封锁,应该是势渐衰微了,尊氏遂奏清和睦。后醍醐天皇灰溜溜的应了,方得以返回京都。光明天皇受神器,正式确立朝廷所在。十二月二十一日,后醍醐天皇突然逃至吉野,至此,南北朝时代拉开了序幕。

    混乱的延元元年就这样过去了。历应元年(1338)八月,足利尊氏就任征夷大将军,开创室町幕府。为了褒奖为幕府的建立竭尽辛劳的弟弟足利义直(ただよし),尊氏采用了两人分理政务的二头政治体制。这一古怪体制的确立,无疑埋下了祸乱的种子。重臣分属两派,纠缠不清争权夺势。其间又有南朝分立。一时间可谓是光陆怪离,乌烟瘴气。

 

表:室町时期丹波国守护与守护代的情况

将军

年号

守护

时期

守护代

时期

1 尊氏

 

建武元年
1338

仁木赖章

建武三年二月(1336
康永二年一二月(1343

萩野 朝忠

建武四年十月(1337
康永二年一二月(1343

守护代荻野朝忠谋叛,守护仁木赖章因此坐罪免职,由山名时氏接任

山名时氏

康永二年一二月(1343
观应二年八月(1351

小林 国范

康永二年一二月(1343
贞和二年七月(1346

久下 

观应元年一二月……

小林 重长

观应二年八月……

观应之乱中,守护山名氏参与直义一党,摄津之战中兵败被免。

仁木赖章

观应二年八月(1351
文和元年八月(1352

萩野 朝忠

观应二年八月(1351
正平七年二月(1352

仁木赖章还任。文和元年二月,尊氏于镰仓戮其弟直义。

高 师诠

文和元年十一月(1352
文和二年六月(1353

萩野 朝忠

 

高 师诠与山名时氏同参与了西山善峰寺合战。文和二年六月,师诠兵败身死。

2 义诠

延文三年
1358

仁木赖章

文和三年八月(1354
延文四年十月(1359

某  忠长

延文二年七月(1357

赖章死于延文四年十月。

仁木赖夏

延文五年七月(1360
延文五年十月(1360

守护代不明

仁木义尹

延文五年十月(1360
贞治二年七月(1363

仁木义尹降于南朝,免去守护职。

3 义满

1368

山名时氏

贞治二年七月(1363
应安四年二月(1371

小林 重长

贞治三年四月

 

山名时氏在与仁木义尹的丹波争夺战中获胜,夺回了阔别十三年的丹波守护一职。后兼任十一国守护,权重一时。应安四年死去。

贞治六年(1367)足利义诠病重,将其子义满托孤细川赖之后病亡,时年38岁。

山名氏清

应安四年二月(1371
明德二年一二月(1391

小林
上野介

永德二年一二月(1382
明德二年一二月(1392

山名氏属新田氏系。时氏早年跟随尊氏立下战功,积功累至十一国守护,被称为“六分一殿”,谓天下六分独占其一者。死后氏清嗣。

为足利义满暗谋,氏清茂然反叛,于京都西郊战败而死。坐夺十一国领。后幕府收回八国,仅余因幡、伯耆、但马三国。

此即明德之乱。

翌明徳三年(1392)南朝を併合して幕府の基礎安定し、最盛期を迎える。

明德三年(1392)南北朝合并。幕府稳固了基础,室町幕府迎来了最盛时期。

4 义持

应永元年
1394

细川赖元

明德三年正月(1392
应永四年五月(1397

小笠原成明

三年八月(1392

 

细川氏虽领丹波,而以四国为根据地,经略淡路、和泉半岛、摄津、备中及丹波,交通便利物产丰饶。商业都市多有港口,占据濑户内海的绝对制海权。

以此雄厚根基逐步占有了幕府头号重臣的地位。

细川赖元就任管领。

  5 义量

应永三十年
1423

细川满元

应永四年五月(1397
应永三十三年十月(1426)    亡

小笠原成明

应永四年一二月(1397

细川 赖益

应永八年六月(1401

香西 常建

应永二十一年七月(1414
应永二十九年六月
(常建亡)

香西 元资

应永三十三年十月(1426

细川持元

应永三十三年十月(1426
永享元年七月(1429

香西 元资

应永三十三年十月(1426

  6 义教

永享元年
1429

細川持之
(持元之弟)

永享元年七月(1429
嘉吉二年八月(1442

香西 元资

永享三年七月(1431)

持之继任家督,元资免守护代。

内藤
备前入道
信承

永享三年七月(1431)
嘉吉元年十二月(1441

内藤氏任守护代之史料并不明确,仅见于内藤太平记。

先查考有曾地内藤庶流曾为此任的说法。

7 义胜

嘉吉元年(1441

细川胜元

嘉吉二年八月(1442
文明五年五月(1473

内藤 之贞

嘉吉三年六月(1443)
宝德元年九月(1449

8 义政

嘉吉三年
1443

内藤 元贞

宝德四年六月(1452
文明五年五月(1473

应仁元年五月二十六日,应仁之乱爆发。东军大将细川胜元,西军大将则为曾在明德之乱中大受挫败的山名氏。此后乘嘉吉之乱(将军足利义教弑杀事件),赤松满佑光复旧领,合并赤松氏遗领再度成为雄居一方的大守护并更名山名宗全。

此后十一年间,京都成为了战乱的中心,生灵涂炭,一片狼籍。事起于将军家继承权的纷争,而幕府重镇畠山氏的内乱成为了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文明五年三月,西军名将山名宗全病逝。五月,东军统帅细川胜元亦亡。失去了双方的领军人物,战火渐渐移向地方,大战渐渐平息。后百年,开战国乱世,群雄割据相争,将军的权威尽失。

  9 义尚

文明五年
1473

细川政元

文明五年五月(1473
永正三年四月(1506

内藤 元贞

文明五年五月(1473
文明十四年闰七月(1482

守护代内藤元贞因摄津国人一揆的关系,由上原氏代领。

上原(物部)
元秀

文明十四年一二月(1482)
明应二年十一月(1493)

上原(物部)
贤家

明应二年十一月(1493)
明应四年七月(1495)
失职

内藤元贞十三年后还任丹波守护代。

内藤 元贞

明应四年八月(1495)
明应九年十二月(1500)

内藤 贞正

永正二年二月(1505)
永正三年四月(1506)

斯波氏与畠山氏俱一时名门,皆因大名家的内乱而逐渐衰落了。细川氏则以宗家为中心,一族合力,反到是兴盛繁荣。到了细川政元当政时期却是风格大变,40岁之年方娶妻,子嗣年幼,自然很难继位,遂自亲近者处物色养子继承家督。后以前关白九条政基末子澄之为养子,授丹波守护一职。

   10 义植

延德元年
1489

细川澄之

永正三年四月(1506)
永正四年八月(1507

内藤 贞正

永正三年四月(1506)
永正十七年七月(1520)

不久,政元认为光是家督继承人是公家还不过瘾,须得将旁支亦以公家继承。遂迎领澄元为仅次于宗家的阿波守护的继承者。自此细川氏分为两支,前车之鉴复蹈,细川氏的衰亡也不远了吧。

眼见家中埋下祸乱种子的澄元心中忧虑,与家臣药师寺长忠谋,弑杀养父政元。不久又将反击的澄之袭杀。好歹将内乱的星火掐灭了。

11 义澄

明应三年
(1494)

细川澄元

永正四年八月(1507
永正五年四月(1508
没落

明应二年(1493),细川政元亡。此时流亡在外的第十代将军义稙依托山口大内氏,又开始做起了复辟的美梦。听到细川政元、澄之父子的死讯,义稙迅速的调集部队,开始了上洛的谋划。

与此同时,深觉自身当有继承宗家资格的和泉守护细川高国积极响应,兵发京都。就在此危难之秋,丹波守护代内藤贞正也毫不犹豫的背弃了主君,加入高国的麾下。

大势已去,细川澄元不得已与将军义澄一起逃亡近江。

前将军义稙在细川高国的扶持下再度入主京都。

复辟

  

永正五年
1508

细川高国

永正五年七月(1508)
永正十七年二月(1520)

自被放逐十四年后,义稙终于还任将军,再一次踏上了京都的土地。而高国亦代替澄元,担任管领之职并继承了宗家。

然而好景不长,永正十七年,澄元反攻,高国逃亡近江。

 

 

细川澄元

永正十七年三月(1520)
永正十七年五月(1520)

澄元回京后诸事繁杂,又患高国所袭,忧虑病亡。将军义稙不满高国的专横,迫令其隐居。高国最终流至阿波国抚养城,时年58岁。

12 义晴

大永元年
(1521)

细川高国

永正十七年五月(1520)
大永五年四月(1525)
隐居

内藤贞正 永正十七年五月(1520)

(贞正寿命很长)

细川稙国

大永五年四月(1525)
大永五年十二月(1525)

内藤 国贞

自大永元年(1521),内藤国贞任守护代。

大永五年,细川高国被迫隐居,其子稙国继任管领。同年,稙国不幸病逝。高国复出。

乘细川氏内变之际,内藤国贞脱离细川氏独立,自任八木城主。

细川高国

大永五年十二月(1525)
享禄四年六月(1531)

内藤 国贞

 

高国为澄元子晴元攻,战败死于尼崎城。









は表示养子关系









长冈藤孝为将军义晴庶子

将军义辉指令为和泉守护


元常养子

仕于信长
天正八年,领宫津十二万石


筑田边(舞鹤)城

子忠兴仕家康,领熊本五十四万石



 

 

13 义辉

天文十五年
1546

细川晴元

天文元年九月(1532)
天文二十一年正月(1552)
没落

内藤 国贞

天文二二年(1553)
战败身死

  14  义荣

永禄十一年
(1568)

细川晴元  家臣三好长庆叛,晴元战败出家遁世。细川氏反为三好氏压制。天文二十二年,八上波多野氏攻八木城,守护代内藤国贞兵败战死。不久三好长庆令家臣松永久秀之弟松永甚助夺回八木城。

  细川氏纲  为高国继任者细川政贤之子。天文二十三年(1554),为彰国内有力国人松永甚助长赖夺回八木城之功,特颁书状嘉奖,并令其继任守护代一职。松永长赖亦因功许可改入内藤氏一门。

  永禄八年(1565),八木城主内藤长赖蓬云与水上国人荻野直正交战,兵败身死。

同年,松永久秀等弑杀将军足利义辉。

 此前,永禄七年(1564),三好长庆病亡。重臣松永久秀独览大权,更起逐鹿天下之野望。遂拥阿波足利之子,义荣继任将军。

  义辉既死,名义上继承为第十四代将军的义荣却在信长的威势下惊惶不安,不久病逝于摄津富田。自二月继任,九月病亡,将军的职务还没当上八个月。

  十三代将军义辉之弟义昭本与兴福寺一乘院出家,法号觉庆。将军遇害之时义昭亦被捕,幸为长冈(细川)腾孝所救。辗转各地后为信长所拥,入京正式继任为第十五代将军,名义上再兴室町幕府。

  然而就这样,义昭并不甘于做名义上的将军,恢复权力的幻梦驱使他反离信长。天正元年,足利幕府正式灭亡。幕府灭亡后,义昭避至备后国,在毛利氏的庇护下终其一生。

  天正十年,本能寺事变,信长亡。其后丰臣秀吉主导全国局势。

  庆长二年(1597),丰臣秀吉病逝于伏见城,享年61岁。

 

15 义昭

永禄十一年
(1568)
       

以上年表引自今谷明氏著《守護領国支配の研究》

 

 

丹波国后期的守护所

守护领国制的研究(引用自京都府资料馆藏书)

    关于战国时期以前的丹波守护所的研究很少,现在可以查证的是《后愚昧记》,应安四年(1371)丹波守护死亡的记录及同年十二月条目下,山名左京入道时氏之子嗣右卫门入道上洛,随后协同众子弟护送左京入道的遗体往丹州氷所边下葬等等。据说时氏的遗骸所在的氷所,就在现在船井郡八木的氷所保附近。

    延喜时期的山阴道包括老坂、龟冈、本梅和天引峠一带,与现在的篠山街道大概一致。不过这样一来氷所就离山阴道太远了。但据室町中期绘制的《丹波吉富庄绘图》(京北町真继梶之助收藏)来看,当时屋贺的国八町有某国府遗迹及国分寺、国分尼寺等遗迹,可以推断古时在大堰川北侧可能还有一个丹波国的政治中心。此中心与延喜时期的山阴道政治中心有所不同,但地位也十分重要。因此山名时氏时代的守护所在屋贺一带来找寻,这样更为妥当。

    其后的守护所位于内藤氏的居城八木城。永享三年(1431)内藤氏袭杀香西氏,夺得守护代之职。现今有关八木城的文献最早只可溯到天文七年(1538)。不过对应仁之乱以前内藤氏即筑八木城为居城这一事实是可以肯定的,《本朝高僧传》中,净禅门京兆妙心寺沙门玄诏传条下记载有右京兆细川胜元一日访玄诏,曰:“宝德二年,胜元择北山创建伽蓝,号大云山龙安寺…胜元复得治理丹州,请玄诏师父自龙兴寺来访。(代胜元管理丹州者)其邑为八木城,(领地丰饶多产)故又称‘米山’…丹州治所距京畿仅一日路程,望玄诏师父常来劝训世人。”借此可推断中世丹波的行政中心大概在桑田、船井两郡交界,大堰川流域附近。

 

 

 

人物小传

 

片山广忠

   承久之乱(1222年)后,镰仓幕府几乎达成全国支配。没收反对势力所领的三千余所全数赏赐给平乱中立下战功的东国御家人。片山广忠出自片山地区(镰仓时代片山乡)的片山氏一族,因平乱之功受幕府封赐丹波国和智庄地头一职(新补地头-しんぽじとう)。

片山一族的迁移情况,先是片山平九郎右马允(へいくろううまのじょう)广忠迁至丹波国和智庄(今京都府船井郡和知町);片山二郎兵卫尉(じろうびょうえのじょう)秀康迁至伊势国阿下喜御尉(いせのくにあげきのみくりや)(今三重县员弁郡北势町)。其子兵卫尉三郎(ひょうえさぶろう)景广亦同至伊势国田切乡(たきりごう)。

    出身于武藏国的东国御家人片山一族就这样迁徙到了新的领地片山地区(今京都府船井郡和知町安栖里)。到今天,代代相传的片山一族还有子嗣在当地居住。

 片山地区全领图

 

 片山一族迁移路线示意图(图片均来自にいざ見聞録)

 

主要参考:

《八木町行政情报·乡土志八木第5号》
にいざ見聞録:http://www.city.niiza.saitama.jp/04syokai/kenbun/kenbun21.html









は表示养子关系









长冈藤孝为将军义晴庶子

将军义辉指令为和泉守护


元常养子

仕于信长
天正八年,领宫津十二万石


筑田边(舞鹤)城

子忠兴仕家康,领熊本五十四万石



13 义辉

天文十五年
1546

细川晴元

天文元年九月(1532)
天文二十一年正月(1552)
没落

内藤 国贞

天文二二年(1553)
战败身死

  14  义荣

永禄十一年
(1568)

细川晴元  家臣三好长庆叛,晴元战败出家遁世。细川氏反为三好氏压制。天文二十二年,八上波多野氏攻八木城,守护代内藤国贞兵败战死。不久三好长庆令家臣松永久秀之弟松永甚助夺回八木城。

  细川氏纲  为高国继任者细川政贤之子。天文二十三年(1554),为彰国内有力国人松永甚助长赖夺回八木城之功,特颁书状嘉奖,并令其继任守护代一职。松永长赖亦因功许可改入内藤氏一门。

  永禄八年(1565),八木城主内藤长赖蓬云与水上国人荻野直正交战,兵败身死。

同年,松永久秀等弑杀将军足利义辉。

 此前,永禄七年(1564),三好长庆病亡。重臣松永久秀独览大权,更起逐鹿天下之野望。遂拥阿波足利之子,义荣继任将军。

  义辉既死,名义上继承为第十四代将军的义荣却在信长的威势下惊惶不安,不久病逝于摄津富田。自二月继任,九月病亡,将军的职务还没当上八个月。

  十三代将军义辉之弟义昭本与兴福寺一乘院出家,法号觉庆。将军遇害之时义昭亦被捕,幸为长冈(细川)腾孝所救。辗转各地后为信长所拥,入京正式继任为第十五代将军,名义上再兴室町幕府。

  然而就这样,义昭并不甘于做名义上的将军,恢复权力的幻梦驱使他反离信长。天正元年,足利幕府正式灭亡。幕府灭亡后,义昭避至备后国,在毛利氏的庇护下终其一生。

  天正十年,本能寺事变,信长亡。其后丰臣秀吉主导全国局势。

  庆长二年(1597),丰臣秀吉病逝于伏见城,享年61岁。

 

15 义昭

永禄十一年
(1568)

以上年表引自今谷明氏著《守護領国支配の研究

 

 

丹波国后期的守护所

守护领国制的研究(引用自京都府资料馆藏书)

    关于战国时期以前的丹波守护所的研究很少,现在可以查证的是《后愚昧记》,应安四年(1371)丹波守护死亡的记录及同年十二月条目下,山名左京入道时氏之子嗣右卫门入道上洛,随后协同众子弟护送左京入道的遗体往丹州氷所边下葬等等。据说时氏的遗骸所在的氷所,就在现在船井郡八木的氷所保附近。

    延喜时期的山阴道包括老坂、龟冈、本梅和天引峠一带,与现在的篠山街道大概一致。不过这样一来氷所就离山阴道太远了。但据室町中期绘制的《丹波吉富庄绘图》(京北町真继梶之助收藏)来看,当时屋贺的国八町有某国府遗迹及国分寺、国分尼寺等遗迹,可以推断古时在大堰川北侧可能还有一个丹波国的政治中心。此中心与延喜时期的山阴道政治中心有所不同,但地位也十分重要。因此山名时氏时代的守护所在屋贺一带来找寻,这样更为妥当。

    其后的守护所位于内藤氏的居城八木城。永享三年(1431)内藤氏袭杀香西氏,夺得守护代之职。现今有关八木城的文献最早只可溯到天文七年(1538)。不过对应仁之乱以前内藤氏即筑八木城为居城这一事实是可以肯定的,《本朝高僧传》中,净禅门京兆妙心寺沙门玄诏传条下记载有右京兆细川胜元一日访玄诏,曰:“宝德二年,胜元择北山创建伽蓝,号大云山龙安寺…胜元复得治理丹州,请玄诏师父自龙兴寺来访。(代胜元管理丹州者)其邑为八木城,(领地丰饶多产)故又称‘米山’…丹州治所距京畿仅一日路程,望玄诏师父常来劝训世人。”借此可推断中世丹波的行政中心大概在桑田、船井两郡交界,大堰川流域附近。

 

 

 

人物小传

 

片山广忠

   承久之乱(1222年)后,镰仓幕府几乎达成全国支配。没收反对势力所领的三千余所全数赏赐给平乱中立下战功的东国御家人。片山广忠出自片山地区(镰仓时代片山乡)的片山氏一族,因平乱之功受幕府封赐丹波国和智庄地头一职(新补地头-しんぽじとう)。

片山一族的迁移情况,先是片山平九郎右马允(へいくろううまのじょう)广忠迁至丹波国和智庄(今京都府船井郡和知町);片山二郎兵卫尉(じろうびょうえのじょう)秀康迁至伊势国阿下喜御尉(いせのくにあげきのみくりや)(今三重县员弁郡北势町)。其子兵卫尉三郎(ひょうえさぶろう)景广亦同至伊势国田切乡(たきりごう)。

    出身于武藏国的东国御家人片山一族就这样迁徙到了新的领地片山地区(今京都府船井郡和知町安栖里)。到今天,代代相传的片山一族还有子嗣在当地居住。

 片山地区全领图

 

 片山一族迁移路线示意图(图片均来自にいざ見聞録)

 

主要参考:

《八木町行政情报·乡土志八木第5号》
にいざ見聞録:http://www.city.niiza.saitama.jp/04syokai/kenbun/kenbun21.html

应仁元年五月二十六日,应仁之乱爆发。东军大将细川胜元,西军大将则为曾在明德之乱中大受挫败的山名氏。此后乘嘉吉之乱(将军足利义教弑杀事件),赤松满佑光复旧领,合并赤松氏遗领再度成为雄居一方的大守护并更名山名宗全。

此后十一年间,京都成为了战乱的中心,生灵涂炭,一片狼籍。事起于将军家继承权的纷争,而幕府重镇畠山氏的内乱成为了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文明五年三月,西军名将山名宗全病逝。五月,东军统帅细川胜元亦亡。失去了双方的领军人物,战火渐渐移向地方,大战渐渐平息。后百年,开战国乱世,群雄割据相争,将军的权威尽失。

细川政元

文明五年五月(1473
永正三年四月(1506

内藤 元贞

文明五年五月(1473
文明十四年闰七月(1482

守护代内藤元贞因摄津国人一揆的关系,由上原氏代领。

上原(物部)
元秀

文明十四年一二月(1482)
明应二年十一月(1493)

上原(物部)
贤家

明应二年十一月(1493)
明应四年七月(1495)
失职

内藤元贞十三年后还任丹波守护代。

内藤 元贞

明应四年八月(1495)
明应九年十二月(1500)

内藤 贞正

永正二年二月(1505)
永正三年四月(1506)

斯波氏与畠山氏俱一时名门,皆因大名家的内乱而逐渐衰落了。细川氏则以宗家为中心,一族合力,反到是兴盛繁荣。到了细川政元当政时期却是风格大变,40岁之年方娶妻,子嗣年幼,自然很难继位,遂自亲近者处物色养子继承家督。后以前关白九条政基末子澄之为养子,授丹波守护一职。

细川澄之

永正三年四月(1506)
永正四年八月(1507

内藤 贞正

永正三年四月(1506)
永正十七年七月(1520)

不久,政元认为光是家督继承人是公家还不过瘾,须得将旁支亦以公家继承。遂迎领澄元为仅次于宗家的阿波守护的继承者。自此细川氏分为两支,前车之鉴复蹈,细川氏的衰亡也不远了吧。

眼见家中埋下祸乱种子的澄元心中忧虑,与家臣药师寺长忠谋,弑杀养父政元。不久又将反击的澄之袭杀。好歹将内乱的星火掐灭了。

细川澄元

永正四年八月(1507
永正五年四月(1508
没落

明应二年(1493),细川政元亡。此时流亡在外的第十代将军义稙依托山口大内氏,又开始做起了复辟的美梦。听到细川政元、澄之父子的死讯,义稙迅速的调集部队,开始了上洛的谋划。

与此同时,深觉自身当有继承宗家资格的和泉守护细川高国积极响应,兵发京都。就在此危难之秋,丹波守护代内藤贞正也毫不犹豫的背弃了主君,加入高国的麾下。

大势已去,细川澄元不得已与将军义澄一起逃亡近江。

前将军义稙在细川高国的扶持下再度入主京都。

细川高国

永正五年七月(1508)
永正十七年二月(1520)

自被放逐十四年后,义稙终于还任将军,再一次踏上了京都的土地。而高国亦代替澄元,担任管领之职并继承了宗家。

然而好景不长,永正十七年,澄元反攻,高国逃亡近江。

细川澄元

永正十七年三月(1520)
永正十七年五月(1520)

澄元回京后诸事繁杂,又患高国所袭,忧虑病亡。将军义稙不满高国的专横,迫令其隐居。高国最终流至阿波国抚养城,时年58岁。

细川高国

永正十七年五月(1520)
大永五年四月(1525)
隐居

内藤贞正 永正十七年五月(1520)

(贞正寿命很长)

细川稙国

大永五年四月(1525)
大永五年十二月(1525)

内藤 国贞

自大永元年(1521),内藤国贞任守护代。

大永五年,细川高国被迫隐居,其子稙国继任管领。同年,稙国不幸病逝。高国复出。

乘细川氏内变之际,内藤国贞脱离细川氏独立,自任八木城主。

细川高国

大永五年十二月(1525)
享禄四年六月(1531)

内藤 国贞

 

高国为澄元子晴元攻,战败死于尼崎城。

4 义持

应永元年
1394

细川赖元

明德三年正月(1392
应永四年五月(1397

小笠原成明

三年八月(1392

细川氏虽领丹波,而以四国为根据地,经略淡路、和泉半岛、摄津、备中及丹波,交通便利物产丰饶。商业都市多有港口,占据濑户内海的绝对制海权。

以此雄厚根基逐步占有了幕府头号重臣的地位。

细川赖元就任管领。

  5 义量

应永三十年
1423

细川满元

应永四年五月(1397
应永三十三年十月(1426)    亡

小笠原成明

应永四年一二月(1397

细川 赖益

应永八年六月(1401

香西 常建

应永二十一年七月(1414
应永二十九年六月
(常建亡)

香西 元资

应永三十三年十月(1426

细川持元

应永三十三年十月(1426
永享元年七月(1429

香西 元资

应永三十三年十月(1426

  6 义教

永享元年
1429

細川持之
(持元之弟)

永享元年七月(1429
嘉吉二年八月(1442

香西 元资

永享三年七月(1431)

持之继任家督,元资免守护代。

内藤
备前入道
信承

永享三年七月(1431)
嘉吉元年十二月(1441

内藤氏任守护代之史料并不明确,仅见于内藤太平记。

先查考有曾地内藤庶流曾为此任的说法。

7 义胜

嘉吉元年(1441

细川胜元

嘉吉二年八月(1442
文明五年五月(1473

内藤 之贞

嘉吉三年六月(1443)
宝德元年九月(1449

8 义政

嘉吉三年
1443

内藤 元贞

宝德四年六月(1452
文明五年五月(1473

表:室町时期丹波国守护与守护代的情况

将军

年号

守护

时期

守护代

时期

1 尊氏

 

建武元年
1338

仁木赖章

建武三年二月(1336
康永二年一二月(1343

萩野 朝忠

建武四年十月(1337
康永二年一二月(1343

守护代荻野朝忠谋叛,守护仁木赖章因此坐罪免职,由山名时氏接任

山名时氏

康永二年一二月(1343
观应二年八月(1351

小林 国范

康永二年一二月(1343
贞和二年七月(1346

久下 

观应元年一二月……

小林 重长

观应二年八月……

观应之乱中,守护山名氏参与直义一党,摄津之战中兵败被免。

仁木赖章

观应二年八月(1351
文和元年八月(1352

萩野 朝忠

观应二年八月(1351
正平七年二月(1352

仁木赖章还任。文和元年二月,尊氏于镰仓戮其弟直义。

高 师诠

文和元年十一月(1352
文和二年六月(1353

萩野 朝忠

 

高 师诠与山名时氏同参与了西山善峰寺合战。文和二年六月,师诠兵败身死。

2 义诠

延文三年
1358

仁木赖章

文和三年八月(1354
延文四年十月(1359

某  忠长

延文二年七月(1357

赖章死于延文四年十月。

仁木赖夏

延文五年七月(1360
延文五年十月(1360

守护代不明

仁木义尹

延文五年十月(1360
贞治二年七月(1363

仁木义尹降于南朝,免去守护职。

3 义满

1368

山名时氏

贞治二年七月(1363
应安四年二月(1371

小林 重长

贞治三年四月

山名时氏在与仁木义尹的丹波争夺战中获胜,夺回了阔别十三年的丹波守护一职。后兼任十一国守护,权重一时。应安四年死去。

贞治六年(1367)足利义诠病重,将其子义满托孤细川赖之后病亡,时年38岁。

山名氏清

应安四年二月(1371
明德二年一二月(1391

小林
上野介

永德二年一二月(1382
明德二年一二月(1392

山名氏属新田氏系。时氏早年跟随尊氏立下战功,积功累至十一国守护,被称为“六分一殿”,谓天下六分独占其一者。死后氏清嗣。

为足利义满暗谋,氏清茂然反叛,于京都西郊战败而死。坐夺十一国领。后幕府收回八国,仅余因幡、伯耆、但马三国。

此即明德之乱。

翌明徳三年(1392)南朝を併合して幕府の基礎安定し、最盛期を迎える。

明德三年(1392)南北朝合并。幕府稳固了基础,室町幕府迎来了最盛时期。

室町时代丹波国的守护和守护代

    自南北朝初期,各地守护慢慢侵占庄园的实际领主权,兼私蓄武士家臣,俨然走向了守护大名化的道路。而后有力的守护或兼领数国,或任幕府要职,多时居留在京都。为了方便控制,渐渐的就以守护代常驻守护所,以行守护之职支配领国。其下又有下层组织,如小守护代、郡代等,此处不一一详述。

    承久之乱后,镰仓幕府于京都设置六波罗探题一职,监视皇室并辖掌西国的司法行政事务。而丹波国位处山阴道要冲之地,其守护往往兼任六波罗探题之要职以辖镇南方。

    随着建武新政权的诞生,镰仓幕府最终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千种忠显(ちぐさのただあき)亦借着新政继任丹波国司。可惜和平并不长久。三年后,足利尊氏看准新政权的破绽,悍然举兵——纷乱的战火又再度燎烧着大地。建武三年一月(同年二月二十九日改元延元),足利尊氏败于新田、北畠联军,一度退离京都,向九州败走。同年四月三日战局突变,尊氏大军开始东上征伐。五月二十五日于凑川击溃楠木正成部。翌月,奉光严上皇入京。后醍醐天皇逃至叡山避难。京都又成修罗屠场。

    延元元年八月,光明天皇登位。十月,估摸着叡山的公方已挨不住经济封锁,应该是势渐衰微了,尊氏遂奏清和睦。后醍醐天皇灰溜溜的应了,方得以返回京都。光明天皇受神器,正式确立朝廷所在。十二月二十一日,后醍醐天皇突然逃至吉野,至此,南北朝时代拉开了序幕。

    混乱的延元元年就这样过去了。历应元年(1338)八月,足利尊氏就任征夷大将军,开创室町幕府。为了褒奖为幕府的建立竭尽辛劳的弟弟足利义直(ただよし),尊氏采用了两人分理政务的二头政治体制。这一古怪体制的确立,无疑埋下了祸乱的种子。重臣分属两派,纠缠不清争权夺势。其间又有南朝分立。一时间可谓是光陆怪离,乌烟瘴气。

室町时代丹波国守护及守护代的变迁[编译]室町时代丹波国守护及守护代的变迁

原作者:八木竹次

发表:《八木町行政情报·乡土志八木第5号》

 

守护与地头的设置

治承四年(1180),武家之栋梁源氏赖朝以东国武士团为基础开创幕府,以镰仓为中心,精心营造东国地方。文治元年(1185),赖朝以捕杀平氏余孽和源义经乱党为借口,奏请后白河法皇允许幕府在各国、国衙领和庄园设置地头,实质上将各地的统治权集中到了幕府和和委任的武家手上。

此策出于幕府重臣大江广元。广元出身于下级贵族,曾任太政书记一职。目睹京都的乌烟瘴气,广元痛下决心来改变公卿治下腐朽而奢靡的世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广元离开京都追随赖朝。以其才华深为赖朝赏识,在新幕府里担任了极为重要的职务。

赖朝实质建立幕府后,国家大权名义上仍属于天皇,事实上凡重大事件一律要向关东幕府请示。文治初年,九郎判官义经(即源义经)为源氏征战四方,讨灭平氏,诛伐余孽,功勋卓著。然以赖朝的个性,自不容功高盖主者在,且又有后白河法皇这只大天狗暗送鬼火,惟恐义经反乱的赖朝抓住机会宣称义经作乱。听到消息的义经急忙向法皇求救。后白河法皇这个家伙却是嫌天下不够乱的,认为若是源氏内乱能有利可图,便不择手段的推波助澜。义经兵败之时,赖朝责问法皇,唯应曰:“此次之事朕完全不知道,也没参与。”如此的推脱,以赖朝之精明自然不会相信。遂逼得法皇敕令,守护一职尽以东国御家人充任,负责统御大番役追捕反叛者并维持治安。自进京以来,足有六个月皇宫的守卫都是由任大番役的御家人担任的。说好听是保护法皇的安全,实则不过是监视罢了。以后白河的阴暗手段和不死的心思,实在是个难对付的家伙。

在地方则设置地头,负责领地内的租税征集、土地管理和治安维护,领地所出一反米中取五升上缴为兵粮米,其余任由其自行分配。

地头的设置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强烈的反抗——公家、神社和寺院及以前的庄园领主、近畿地方、西国地区等源氏势力比较弱的地方反抗得尤为坚决。实际上贯彻了地头制的只是源氏本来的领地、平家的遗领、义经的旧领和反叛被剿灭者的领地。尽管如此,东国广大地区的军政治安权力正因由这一法令,尽数收到了幕府手中。

 

承久之乱

英雄一世的赖朝也料不到自己的命终,正治元年(1199一月十三日,镰仓幕府的开创者源朝臣赖朝暴毙,其子赖家继承了将军的位置。年少的将军哪里知道世事呢?于是政务就由以北条时政为首的幕府十三宿将和议联合把持了。极具讽刺意义的,自赖朝草创幕府以来压杀重臣,甚至不惜捏造罪行追戮大将的权谋恶行很爽快的就在下一代身上遭了报应。以赖家黯弱多病为口实,和议联合改立赖家之弟实朝为第三代将军,而将赖家流放到伊豆的修善寺幽禁,不久又将其戕害。

时至时政之子义时继任北条家督,阴使谋略挑动幕府重镇和田义盛反乱,最终戮灭之。自此,幕府最重要的政所别当和侍所别当两职均为义时一人兼任,完全掌握了幕府的实权。

三代将军实朝迫于北条氏威迫,仅事风雅之道,不敢轻举妄动。听闻如果杀死前任将军的子嗣就可以回复些许权力,不经事的将军哪里经得起诱惑,遂于承久元年(1219一月二十七日敕令杀害赖家遗子公晓。谁知这不过是义时的又一个阴谋罢了。而实朝本身并无子嗣。镰仓将军源氏的正统血脉竟在实朝这一代就断绝,不过三世而已。

朝廷方面,可以说是遗承了祖父后白河法皇的激烈个性和执念,后鸟羽上皇也在不时无刻的做着推翻幕府统治,重掌政权的幻梦。看到源氏一脉的斩绝,自以为镰仓幕府崩坏在即的上皇于承久三年(1221五月十四日向全国发布了讨伐北条义时的院宣。

幻梦毕竟只是幻梦,现在已经不是朝廷拥有绝对权威的年代了。响应号召而来,仍然尊奉朝廷的武士远不如后鸟羽上皇想象的那么多。针对这一突变的事态,义时很冷静的调集效忠源氏的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平定了变乱并进据京都。

这就是史称“承久之乱”的大动荡。事后,幕府采取了十分严峻的处置措施:事件的主谋者后鸟羽上皇流放隐岐,顺德上皇流至佐渡;与叛乱没有直接关系的土御门上皇也被流放土佐,可怜其在位不过七十余天而已。与皇室有关联的公家和武士都受到严密追查,凡参与者一概没收领地,处以斩首或者流放的重罚。抄罚的三千余所全部赏赐给了此次平乱中立下战功的御家人。以前幕府势力不及的近畿和西国地方,几乎是一下子就划入了幕府的统治。此次动乱可以说是幕府统治加固的有利时机。针对零散于各公家、武士、神社和寺庙掌握的领地,源氏的武家政权一时无法全部控制。借助承久之乱的大清洗,幕府顺利的将这些分散的土地管理权收到了自己手中。自此以后,管理的集中使得地方守护和地头的权力逐渐增大,慢慢的孕育出了风云变换的战国。丹波历史上的第一位地头也就在此时登上历史的舞台——因战功补续地头,自武藏国片山乡(今崎玉县新座市)转领和知庄的片山广忠。

 

          最近在看大河剧中<独眼龙政宗>剧中政宗的母亲就是战国阴谋家最上义光的妹妹.所以不能不介绍一下..(风清)

天文15年(1546)最上家当主义守的嫡子义光出生在山形城,幼名白寿,通称源五郎。永禄3年(1560),义光元服,这时的义光已经表现出武士的气概。十六岁时,义光和父亲义守同去温泉,半夜遭遇一伙山贼,义光用随身太刀斩杀贼头领,一举将之击退。但是尽管义守认同义光的武勇,却非常厌恶义光而偏爱弟弟(中野)义时,有意让义时继任家督,逐渐疏远义光。义光24岁时曾经在立石寺上祈愿文,希望能平稳的继任,然而天不遂人愿,兄弟间为了家督之位明争暗斗,愈演愈烈。天正2年(1574),迫于家中压力,义守在宿老氏家定直的调解下以双方和睦为条件隐居,义光在29岁时终于成为最上家第十一代家督。不久,义时反叛,义光平定并诛杀了义时。

  此时的最上家内忧虽平,外面却是四面楚歌。天童,上山,东根氏这些支族家臣无视最上宗家,俨然是独立势力。而南边米泽的伊达辉宗,北边庄内的武藤义氏以及雄胜的小野寺义道都对最上领地虎视耽耽。天正5年(1577),义光发动出羽平定,首先从天童城主天童赖澄开始。天童家是最上的一门,最上八楯笔头(注1),但赖澄竖起反旗,倒向伊达方,攻略天童城是领内平定的当务之急。义光将女儿嫁给赖澄的盟友,八楯之一的延泽城主延泽满延嫡子满昌,笼络满延内应,天童落城。年中,义光同样用内应的手段攻落东根城。次年,暗杀上山城主上山满兼,里见越后守内应,上山落城。此时的伊达家,正陷入大崎,芦名,佐竹和最上的联合包围苦苦支撑无暇旁顾(注2),义光又将触角伸向了仙北小野寺氏和庄内武藤氏。天正10年(1582),因义光咄咄逼人的军事行动而感受到威胁的尾浦城主武藤义氏主动进攻最上方的清水城。但第二年,义光再次利用武藤家臣的叛意,前森蔵人做内应,武藤义氏自杀。天正12年(1584)攻略谷地城的白鸟十郎谋杀事件可以说是义光手段的代表。谷地城主白鸟十郎长久曾经向织田信长送去良马,希望获得出羽的支配权,惊闻此事的义光急忙派心腹志村伊豆前往,申明最上家是斯波兼赖任出羽按察使以来的名门,理所当然的出羽支配者。虽然此事不了了之,但深感白鸟十郎的远见和计略的义光决心除去十郎。在嫡子义康迎娶十郎的女儿为正室后,义光又谎称自己重病缠身,召来十郎,表示希望死后把居住山形托付给十郎,在不明所以的十郎惊喜而不敢形于颜色的时候,义光用布蒙住十郎,亲手刺死了他。随后,小国城,鲑延城,寒河江城相继落入义光手中。天正14年(1586),有屋峠之战击退小野寺军,翌年再次攻略尾浦城,当主武藤义兴自杀。但好景不长,越后上杉景胜以武藤嫡子为名目(注3),派本庄繁长侵攻庄内。在上杉怒涛攻势下最上势败退,尾浦城陷落,庄内支配化为泡影。愤怒下的义光以本庄繁長的行为违反惣无事令向丰臣秀吉申诉,结果却是上杉胜诉,最上失去庄内三郡(田川、櫛引、饱海)。

  以后,义光臣从秀吉,参阵了小田原征伐及侵略朝鲜的战役。天正18年(1590)奥羽仕置,义光仙北郡出阵,攻略汤泽城。翌年加増仙北上浦郡十三万石,叙任从四位下侍从。而在这一年讨伐九户叛乱时,发生了两件日后将会影响最上家进程的事,一是义光在信夫郡大森城迎接徳川家康时,次子家亲被家康收为小姓,二是女儿驹姫被丰臣秀次看上娶为侍妾。文禄4年(1595),秀次被勒令自杀,全族尽灭。刚刚到达秀次府十九岁的驹姫也被处刑,此时的阴谋家义光也只是个悲哀和无力的父亲,而日后关原义无返顾的投入东军,相信这也是原因之一吧。秀吉死后,上杉景胜不顾德川家康的不满返回领地会津,庆长5年(1600)家康发布上杉讨伐令并亲自回到江户准备进军,义光担当米泽口的攻击总大将。在近江,石田三成乘机号召诸大名讨伐家康。在得到大量丰家大名的效忠之后,家康指挥主力军队向西出动反讨石田。聚集在米泽口的秋田,仙北诸将以及南部氏纷纷返回领国。9月8日,上杉家的首席家老直江兼续军势近三万从庄内两面侵攻最上领,义光生平最大的危机到来了。寒河江城,白岩城,谷地城,山边城相继陷落,畑谷城守将江口五兵卫以下数百兵士全部战死,山形城如风前的灯摇摇欲坠。上山口的守将里见民部奇袭上杉军別动队,讨取司令官本村氏守住上山城,但战局的关键在长谷堂城,倘若失守,山形将被包围,落城只是时间问题。长谷堂城虽是小城,但堀深,背后又有大森山,见驹山,是天然的要塞。义光派部将鲑延秀纲带旗本一百骑,足轻铁砲二百前往支援城将志村高治(光安),下令死守。守军总数约千人,面对直江兼续二万五千的本队,众志成城,凭借铁炮多次击退兼续军的强攻。兼续在醒悟低估了守军的实力后开始漫骂挑衅守军出城决战。在守军中有按捺不住时,志村高治军令出城者严罚,兼续的计谋落空。长谷堂城牢牢将直江兼续本队钉了两星期,29日关原西军战败消息传来,上杉军退却,最上军趁势反攻庄内,尾浦城落城。战后义光因功加增庄内三郡和由利郡共三十三万石,成为表高五十七万石,实际高达八十万石到一百万石的大名。

  顺风满帆的最上家却暗藏危机,嫡子最上义康因为义光迟迟不肯退位不满情绪日增,而义光为家族计,也有意让出仕德川家的次子家亲继位。1603年,义康被命前往高野山蛰居,然而行至庄内即被杀,虽然没有明确证据,但相信是义光的手笔。庆长16年(1611),义光叙任从四位左近卫权少将,庆长18年(1613),义光在赴骏府拜见家康,托付最上家后于第二年在山形城去世,家亲如愿继承十二代家督。 然而义光最后的苦心没有得到回报。不久大阪之战开始,义光三子清水城主义亲因为曾经是丰臣秀赖的近习,得到国内的反家亲派拥立,家臣延泽氏奉命讨伐清水城,义亲笼城失败后自杀。三年后家亲也离奇死去(有暗杀,毒杀说),嫡子义俊继任。年幼缺少领导能力的义俊好酒,好宴乐,与家中重臣对立激烈,骚动频出,终于在元和8年(1622),幕府以国政不取缔理由将最上家改易近江大森一万石,宽永8年(1631),义俊死后更是废绝近江大森,嫡子义智只以五千石延续家名,沦为旗本。雄霸羽州,在义光手上大放光芒的最上家凄凉的落幕了。

  即使在将星云集的战国时代,最上义光也是出类拔萃的,从即位初内忧外患,到成为五十七万石的强大名,义光在武勇谋略和政治敏感方面的表现无庸置疑,值得一提的是,义光本身还是战国时少有的优秀民政家。最上川开发通船,赤川治水,青龙寺川开发,因幡堰,北楯堰构筑,义光和武田信玄被认为是战国最重视者治水者,义光还曾扩张山形城,两次整备城下町,发掘永松铜山和野边泽银山,对领民来说,无疑是最优秀的领主。义光统治山形时期,没有一揆的记录,领民爱慕可见一斑。今天山形市的繁荣,得益于义光奠定的良好基础。

  相对于毛利元就被称为智将,义光的评价更多集中于阴谋家,毕竟义光逼迫父亲退位,杀弟杀子,在对外扩张中,又频繁使用内应,暗杀的手段,冷酷阴险仿佛是他的表情。然而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中,唯一活下去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强,而兄弟相残,父子交兵,更是不可胜数,信长,政宗杀弟,信玄放逐父亲,比比皆是。而以暗杀内应为主的攻略方式,一方面是义光情报收集和判断能力的卓越表现,同时也是因为义光极度讨厌武力征服劳民伤财的战争。当时士兵多是农民,战时动员,平时回田耕作,而义光用他的方式将人员损失降到最小,无怪乎他的领民如此尊崇。我想,义光在他的时代里用自己的方式达到了目的,当无愧于能将的称号。




 

注释:

  注1:战国时,天童城主天童赖久倒向米泽伊达氏,联合附近楯主(豪族)延泽,饭田,尾花泽,楯冈,长,六田,成生七家对抗最上义光,共称为最上八楯。

  注2:奥州名门伊达氏和最上氏一直以来勾心斗角,伊达家天文之乱时最上义守支持植宗更使关系紧张。永禄8年(1565),义光的妹妹义姬嫁给伊达辉宗后两家结为姻亲。然而,在义光与弟弟义时争夺家督时,伊达家支持义时,义光获胜后两家的关系再度紧张。直到天正12年(1584),流有最上家血脉的(义姬之子)政宗即位,甥舅间重又回复表面上的亲密。然而不久,天正15年(1587),义光利用伊达家重臣鲇贝城主鲇贝宗信与父宗重不和,寝返宗信。盛怒的政宗攻打鲇贝城,两家军势在白山口对峙,不过两人都是强于权术的谋将,争斗更多是在台面下,次年达成和睦。天正18年(1590),政宗斩杀弟小次郎,将母亲义姬(芳春院)赶回最上家。关原之战时,最上家苦苦支撑上杉军的猛攻,义光令嫡子义康求援伊达家,同属东军的政宗派伊达政景军势一千二百(说法不一)助战,参与了最后追击上杉军。战后,同作为东北强力的大名(伊达表高六十万石),义光和政宗的恩怨归于平和。

  注3:武藤义兴为对抗最上家的侵攻,迎村上城主本庄繁长子义胜为养子。



奥州强豪伊达氏,自镰仓开幕至明治维新,数百年间长盛不衰,其间经历将近三十代当主,可以说是英主辈出。本篇主要就是介绍伊达家历代当主的生平事迹。

第一部:独眼龙的祖先

此前看到的几乎所有介绍伊达家的文章多是从源赖朝奥州征伐开始,把因战功被分封在奥州伊达郡的朝宗作为伊达家的始祖,这并没有错,但是被称为藤原氏鱼名流的伊达氏,很明显就是源出于藤原朝臣一族,追根溯源的话,还有很多故事可讲。

藤原氏源出于中臣氏族,早在原始氏族联盟时期,中臣氏族就担负着原始国家的祭祀神事的任务,与物部、忌部、大伴等强大氏族并称五伴绪。到了大化改新时,中臣氏首领中臣镰足(614~669)追随中大兄皇子讨灭苏我氏,居功至伟,临终前被赐姓藤原朝臣,从此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姓氏之一的藤原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镰足的次男藤原不比等(659~720),一生致力于律令政治的实施,曾作为《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的主要撰修者,迁都平城京之际兴建了著名的兴福寺。同时凭借高明的政治手腕,把两个女儿宫子和光明子分别嫁给文武天皇和圣武天皇,开创人臣皇后的先例,也开创了藤原氏一族空前荣华的局面,生前坚辞出任太政大臣一职,而死后被追赠。

到了不比等的次男藤原房前(681~737)的时代,藤原家族发生了分裂,房前成为藤原北家的始祖,官居参议,官位超过了作为藤原南家始祖的兄长武智麻吕。721年元明上皇驾崩之际,曾将后事托付给房前,居从三位,后又相继晋升至右大臣、授刀督、中卫大将等职。732年出任东海、东山两道节度使。737年4月17日染流行疫病死去,死时官居正三位民部卿,死后还曾被追赠正一位左大臣和太政大臣。

然后出现的就是房前的五男藤原鱼名(721~783),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在藤原是后面有鱼名流这么个后缀了吧,这位鱼名就是伊达氏比较直接的祖先了,但事实上斋藤等其他许多姓氏也是出自于鱼名流。鱼名本人在大半生中都可以说是官运亨通。748年叙正五位下;757年任正五位上;761年升至从四位下宫内卿;766年叙从三位;768年任参议、大藏卿;770年叙正三位;771年任大纳言;781年达到顶峰,官位达到正二位,任左大臣兼太宰帅。此后开始走下坡路,782年6月爆发水上川继谋反事件,鱼名受到株连,最终晚节不保,左大臣官职被罢免,本人也于次年7月25日死去。

鱼名子嗣的情况并不是很清楚(至少我没找到),主要的后人脉络有平安时代的官僚伊势守藤原鹫取;六尺的巨汉、美浓介藤原高房、藤原山阴、藤原中正、藤原为盛等人。

最先出现的比较清晰的伊达家祖先是中村实宗,官居常陆介,其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的年代是在十一世纪初,距离藤原鱼名的时期大约有两百年。当时正是源平纷争尚未拉开序幕的时期,四方割据势力蜂起。实宗占据了常陆国的一块地盘,把本处设在了常陆国真壁郡伊佐庄的中村,因而一族即以地名为苗字,称伊佐氏或中村氏。

实宗的曾孙光隆,就是伊达家初代当主朝宗的父亲,讲完了这么许多的故事,此后就是伊达家的成员们正式登场--

伊达氏初代:伊达朝宗

生卒年:1129(大治4年)~1199(正治元年10月2日),享年71

双亲:中村光隆、某氏

正室:结城氏

子:为宗、宗村、资纲、为家、为行、实纲、延严、朝基、为保

女:大进局

山号:念西

简介:翻开伊达家的家谱,就会发现最早使用伊达这个姓氏的人出现在镰仓时代。1189年(文治五年),在源平两大武士集团的斗争中获胜的源赖朝与其弟源义经反目,义经逃至奥州投奔在当地实力庞大的藤原秀衡,秀衡接纳了义经,但不久就病死了,秀衡子泰衡当初曾受义经礼遇,但仍迫于赖朝的压力围攻义经迫其自杀,将首级送交赖朝,虽然如此,赖朝仍在翌年发兵攻打泰衡,最终泰衡死,奥州藤原氏灭亡,史称奥州征伐。在源赖朝的这场奥州征伐的追随者中,就有一个名叫常陆入道念西的人,他的四个儿子常陆冠者为宗、常陆次郎为重(宗村)、常陆三郎资纲、常陆四郎为家在奥州征伐的石那坂合战等战役中功勋卓著。征伐结束后,朝宗的长子常陆冠者为宗回到本领伊佐郡继承了伊佐氏,而常陆次郎为重则因战功受封奥州伊达郡之地。从此以后,念西舍弃了从前曾经使用的"伊佐"、"中村"等苗字,转而正式使用"伊达"这一姓氏,自己改称伊达朝宗,这个人就成为了伊达氏的始祖。朝宗本人历任常陆介、藏人大夫等职,又称为伊达左近藏人赖宗,可能也是得到了源赖朝赐予偏讳。同时朝宗的女儿大进局还是源赖朝的侧室。


伊达氏第二代:伊达宗村

生卒年:1153(承安3年)~1230(建长3年),享年78


简介:即伊达朝宗的次子常陆次郎为重,历任藏人大夫、陆奥介,与后世仙台藩的第六代藩主伊达宗村同名。同时也有说法是他才是伊达家实际上的初代,而他老子朝宗只是受到了"追认"而已。当时源赖朝把自己与朝宗之女(即宗村之妹)大进局所生之子贞晓送到仁和寺出家,宗村多方努力想让自己的这个外甥还俗,但是赖朝断然否决了这样的可能性,理由就是贞晓一旦还俗,势必觊觎次代将军的地位,对赖朝本人的嫡子不利。虽然宗村的这一野望最终失败了,但是伊达家的子孙仍然在各地生根开花,宗村的兄长为宗继承了伊佐氏的家名,弟弟资纲则继承了中村氏,同时朝宗的六男、宗村的另一个弟弟实纲又成为了田手氏之祖。


伊达氏第三代:伊达义广

生卒年:1185(寿永4年)~1256(康元元年),享年72


简介:伊达宗村的次男,官居藏人大夫。伊达家的初代和二代当主在伊达郡桑折乡的高子冈筑城作为居城,而到了义广这一代,把居城移到了桑折乡的栗野大馆(梁川町)。同时在这一时期,伊达氏不仅获得了本领伊达郡的地头之职,进而又获得了出云、但马地区的地头之职,这一份家产由义广的兄长时纲继承,同时这也就是出云、但马伊达氏的始祖。


伊达氏第四代:伊达政依

生卒年:1227(宽元3年)~1301(正安3年),享年75


简介:伊达义广的次男。由次男继承本家、而长男继承分家,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代发生了。从这一点来说,显得有点奇怪。由于年代久远,还有一种说法是政依是第三代当主义广的弟弟,不过从生卒年代来看,还是次男的说法更加合理。政依的哥哥,也就是本该作为伊达家正统的长子被分封到了桑折乡,从此这一伊达家的分支改姓了桑折氏。政依本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修建了很多寺院。1247年修建了亡父义广的菩提寺观音寺,1283年为自己修建了菩提寺东昌寺,1286年又为初代当主朝宗修建了菩提寺满胜寺(今天的万正寺),此外朝宗的夫人的菩提寺光明寺、义广的夫人的菩提寺光福寺据说也都是政伊修建的。


伊达氏第五代:伊达宗纲

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享年54)


简介:政依的嫡长子(总算由长子继承家督了)。此人与第六代当主基宗都没有什么事迹流传下来,主要是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乏。但从年代来推测,此时正处于镰仓时代后期,各地动乱的烽火渐有燎原之势,不过奥州的形势却相对比较稳定(否则怎么会一点纪录都没留下?),可能是因为距离中部比较远的缘故吧。

伊达家第六代:伊达基宗

生卒年:1274(文永11年)~1336(建武2年),享年63

简介:和父亲宗纲一样,没有什么事迹传世……


伊达氏第七代:伊达行宗(又称行朝)

生卒年:1291(正应4年)~1348(正平3年5月9日),享年58

双亲:伊达基宗、某氏

正室:田村氏

子:宗远

女:某

山号:念海

简介:镰仓幕府灭亡后,日本进入了南北朝的动乱时期,奥州的伊达家也已经传到了第七代。源赖朝开创了日本历史上最初的武家政权--"镰仓幕府",但是到了这一时期,以后醍醐天皇为中心,足利高氏(后来的尊氏)、新田义贞、楠木正成等推翻了幕府,实现了"天皇亲政"。镰仓幕府灭亡后的翌年,即1334年(元弘四年),后醍醐天皇为了支配奥州,任命伊达行朝为奥州国府的评定众,同时担任这个职务的还有后醍醐天皇之子义良亲王和北田显家。但是,这个后醍醐天皇的亲政以及建武年间的新政并没有能持续多久,禁止幕府的存在,以及当时武家社会对天皇亲政的不习惯,导致各地的很多武士都反对后醍醐天皇的新政,抵制执行他的政策。在就任奥州国府评定众的同年,即1334年,行宗镇压了在糠部地方作乱的北条氏一党,获得了糠部郡七户地方的领地。此后北条时行在关东造反,史称中先代之乱,曾在倒幕中为天皇效力的足利尊氏也扯起了反旗,伊达行朝在这场动乱中追随了后醍醐天皇,参与镇压叛乱,讨平了在长仓地区作乱的北条党,又获得了高野郡北部的领土。总而言之,行宗时代伊达氏在奥州各地的领地都扩大了。此后,行宗又追随北田显家转战各地,讨伐足利军。但是,1336年(建武三年),足利尊氏得势,攻入了京都,后醍醐天皇被赶出京城,逃往吉野,天下的形势为之一变,奥州的北田显家也逐渐失势,在对天下大势做出了判断之后,行宗决定倒戈到足利一方,此后伊达家在室町幕府的伞下得到了存续。说到这里,不能不令人感叹,从镰仓时代的始祖朝宗,到这个南北朝时代的行宗,再到后世江户时代的政宗,伊达家的枭雄们无不是依靠见风使舵的手腕保全了身家性命,甚至还扩大了自身的势力,这种本领绝不是偶然的,可能就是出自于遗传吧,也可能本身就是一种家风。(不过末代的伊达庆邦除外)


伊达氏第八代:伊达宗远

生卒年:1324(正中元年)~1385(至徳2年),享年62


简介:官居弹正少弼、飞騨前司。本人的出身有颇多说法:前代当主伊达行朝(行宗)的嫡子、行宗的养嗣子、行宗的兄弟等等说法都有。但是1348年奥州管领吉良贞家的一封信中有这么一句话:"伊达宫内大辅行朝者死去,幼子万寿丸伊达修理亮宗政继位。"从中可以看出,宗远是行宗嫡男的可能性不大,很有可能是以一门的身份辅佐幼主,然后取而代之。而1342年五辻显尚的一封书信中"伊达飞騨前司"的官称字样是宗远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中。宗远本人的武功也甚为卓著,1380年讨伐长井道广,夺得出羽国置赐郡长井庄;1381年与大崎氏交战,大破武石行胤,夺得信夫、刈田、伊具、柴田诸郡;此后又击败亘理氏,取得了对亘理郡的支配权。第一任正室是结城宗广的女儿,后又续弦羽州探题最上氏的女儿,同时女儿又是最上直家的正室。1383年营造了米泽的成岛八幡神社的大殿。


伊达氏第九代:伊达政宗

生卒年:1353(正平8年)~1405(应永12年9月14日),享年53

双亲:伊达宗远、田村氏

正室:某氏

子:氏宗

女:无

山号:仪山

简介:伊达宗远嫡男,官居兵部少辅、大膳大夫,法名伊达入道圆孝。这并不是后世被称为"独眼龙"的仙台藩祖伊达政宗,而是生于室町时代的伊达家的第九代当主,被称为伊达家中兴英主的另一个政宗。这位政宗一手奠定了伊达家以后作为战国大名的基础,在他的任内,不仅保有了原先陆奥国伊达郡(福岛县)的本领,还将势力扩大到了出羽国的置赐地方(山形县)。后来第十六代的辉宗之所以给自己的长子梵天丸取名为政宗,也是出自于对这位政宗一世的敬仰,可见他在伊达家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当他接任伊达家第九代当主的时候,正是足利义满就任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并开始营造金阁寺的时候,南北朝的对抗结束,日本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在远离中央的奥州地方,局势却并不平静。由于奥州探题大崎氏衰落,关东公方足利满兼开始试图将势力延伸入奥州。1399年(应永六年),足利满兼命令伊达、白川两氏各将所领的一部分割让给满兼的两个弟弟稻村御所足利满贞和篠川御所足利满直,对此不满的政宗非但拒不执行,还与芦名满盛、大崎诠持组成联军向镰仓进军,首先是击败了关东公方派出的岩松纯满的讨伐军,进而进军白河,镰仓方的白河满朝大败,逃往出羽。1402年,政宗的一族长仓道长又扯起了反对篠川满直的大旗,政宗与镰仓方面派出的上杉禅秀(氏宪)军大战,居然重创了上杉军势,令关东公方最终对他束手无策。这两次战争被称为"伊达政宗之乱"。但是政宗也不是一切都靠武力解决的莽将,他利用了室町幕府与镰仓的关东公方之间的矛盾,娶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母亲良子的妹妹善法寺通清女为妻,从而得到了将军家的支援,在此以后政宗的伊达家就一直和幕府将军家维持了亲密的关系,也就确立了奥州伊达氏的地位。此外,政宗的弟弟宗行还另开分家,成了大条氏(也有说法是大枝氏)的始祖。


伊达氏第十代:伊达氏宗

生卒年:1371(建德2年)~1412(应永19年),享年42

简介:伊达政宗的嫡子,官居兵部少辅。获得了关东公方足利氏满赐予"氏"字偏讳,可能是因为前代的政宗大闹奥州,镰仓的公方家根本拿他没有办法,最后等混世魔王一般的政宗死去后,拿这个来怀柔政宗的儿子吧,不过这样的政策也的确受到了效果,至少氏宗时代的伊达家没有出来闹什么事,也有可能是氏宗本人在位时间比较短,根本来不及闹事就死去了。


伊达氏第十一代:伊达持宗

生卒年:1393(明德元年)~1469(文明元年),享年77


简介:幼名松犬丸,是否是伊达氏宗的嫡子并没有定论,也有说法是九代伊达政宗之子,官居兵部少辅、大膳大辅。1413年,持宗派出大将胁屋义治以及臣从势力悬田定胜袭击了稻村、篠川两御所。关东公方足利持氏闻讯后以田山修理大夫为大将组成讨伐军进攻伊达氏,伊达军大战数倍于己的敌军,最终粮尽,大佛城陷落,但是公方军也没能取得更大的进展。1416年的上杉禅秀之乱更加加深了室町幕府与关东公方之间的仇隙,在此期间幕府还曾经通过篠川御所的足利满直把伊达家收入了京都样御扶持众组织。1438年的永享之乱以后,关东的动乱愈演愈烈,伊达家乘此良机进一步扩大了势力。此后,持宗第二次上洛拜谒室町幕府将军,获得了将军足利义持赐予偏讳,自此以后,伊达家的世代当主基本上都获得了幕府将军赐予偏讳,一直延续到江户时代,这也充分说明了伊达家的势力已经受到了将军家的重视。持宗本人也善于以养嗣子战略吞并周边势力,长子兵库头义宗成为悬田诠宗的养子,最终成为悬田氏的当主;三男中务少辅盛宗另立分家,成为小梁川家的始祖;更有四男出羽守郡宗成为留守重家的养子,后来成为留守家第十五代当主,至此,奥羽地区有大批豪族归入伊达家的势力版图,伊达氏定鼎奥羽的局势初见。


伊达氏第十二代:伊达成宗

生卒年:1435(永享7年)~1487(长享元年),享年53

简介:伊达持宗次男(又一个次男继承本家的例子),母亲是宪德院夫人,正室是大崎教兼的女儿,有关他的年龄,有享年53岁和48岁两种说法。本为陆奥国伊达郡梁川城主。以伊达家当主身份上洛拜谒室町幕府将军时,其进贡的礼品有太刀28柄、马95匹、砂金380两、钱60000枚,其他如文字褶绢、名取埋木等名产品不计其数。而同时期上洛的武藤淳氏的进贡礼单上仅有钱10000枚、马10匹;结城氏朝也只有马7匹、剑太刀8柄,钱65000枚。从成宗出手的阔绰程度可以看出,当时的伊达家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势力,的确具有了奥州霸主的规模。伊达家在事实上开始行使奥州守护职权也是在这个时期。成宗本人获得了当时还叫做义成的第八代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政赐予偏讳。他同时也没有停止养嗣子战略,次男武藏守宗清成为了葛西满重的养子,后来成为葛西家第十三代当主,三男出羽守则成为了近江伊达家的始祖。


伊达氏第十三代:伊达尚宗

生卒年:1453(享德2年)~1514(永正11年),享年62

简介:伊达成宗嫡男,官居大膳大辅,同时也是陆奥国伊达郡梁川城主。母亲大崎氏,正室是上杉定实的女儿。1479年成宗发出书状,正式把家督之位让给了尚宗,但是到了1484年,父子之间起了争执,以至反目,尚宗失势逃往会津芦名盛高处,盛高收留了尚宗,但是成宗随即和三男出羽守一起出兵讨伐,把尚宗挟持回了伊达领……(可怜,一定是当了傀儡)。1486年以后,又第二次发生了纷争,幸而翌年成宗死,尚宗终于掌握了实权。尚宗在位时期,继续加强对领国的支配,伊达领进一步增加了。永正年间(1504~1521)初,尚宗派遣叔父小梁川盛宗迎接将军足利义澄,表示了拥护足利将军的态度。尚宗的次男安房守景宗做了留守出羽守郡宗的养子,后来就是留守氏的第十六代当主,女儿也成为了羽州探题最上义定的正室。


伊达氏第十四代:伊达稙宗

生卒年:1488(长享2年)~1565(永禄8年6月19日),享年78

双亲:伊达尚宗、上杉氏

正室:芦名氏

子:晴宗、义宣、实元、玄蕃丸、宗澄、四郎、晴胤、宗清、宗殖、宗容、纲宗、元宗、康甫、七郎

女:某、某、某、某

山号:直山


简介:伊达尚宗嫡男,相当于"独眼龙"伊达政宗二世的曾祖父的人物。1517年(永正十四年),第十代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稙赐予"稙"字偏讳,从此改称"稙宗"。自从稙宗的曾祖父、伊达家第十一代当主持宗开始,就一直采取接近幕府的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梦寐以求的陆奥国守护的职位,到了稙宗这一代,终于在1522年(大永二年)就任了长期空缺的陆奥国守护之职,遂了祖先的夙愿。在此之后,伊达家在诸项事务中的浪费十分严重,这也就成为了稙宗订立伊达家家法--《伊达氏御成败式目尘芥集》的背景,《尘芥集》是一部著名的战国大名家法,也是稙宗的主要政绩之一。此后伊达家凭借了陆奥国守护的权威,逐步扩大了伊达家在奥州的势力,伊达家作为战国大名的地盘,就是在稙宗时代确立了大致的规模的。1542年(天文十一年),越后守护上杉定实无嗣,与稙宗商议以稙宗三男藤五郎实元为养子,这引起了长子晴宗的不满,当稙宗送实元去越后之际,晴宗突然行动,把父亲幽闭到了西山城,这最终导致了家中父子对立,酿成天文之乱,奥州地区与伊达家有姻亲关系的相马、田村、芦名、二阶堂、大崎、最上、黑川、留守等大名相继卷入争斗,混乱长达七年之久,最后在将军足利义辉的调停下和解,稙宗把家督让予晴宗后,退隐到了伊具郡丸森城。


伊达氏第十五代:伊达晴宗

生卒年:1519(永正16年)~1577(天正5年12月5日),享年59

双亲:伊达稙宗、芦名氏

正室:岩城氏久保姬

子:亲隆、政景、昭光、盛重、直宗、辉宗

女:某、某、某、某、某

山号:保山


简介:稙宗的嫡男。室町幕府第十二代将军足利义晴赐予"晴"字偏讳后称晴宗,是"独眼龙"政宗的祖父,因为批判父亲不断对外联姻以至于削弱了本家的政策,引起了天文之乱,天文之乱的起因是1542年(天文十一年)父亲稙宗欲把弟弟实元送给越后守护上杉定实作养子,同时又答应了女婿相马显胤对伊达家的领土割让要求,这样的政策引起了家中重臣的普遍不满,于是就联名直诉至嫡长子晴宗处,对事态发展也十分忧虑的晴宗当即行动,于同年六月把父亲稙宗幽闭到了西山城,从此家中分裂成了稙宗派、晴宗派两部分,奥州诸大名也分别加入两派参与争斗,导致了天文之乱。起先由于诸外姓势力多支持稙宗,战事对稙宗派有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稙宗方的诸氏又纷纷转而支持晴宗,晴宗方由此逐渐占据上风,最终的争斗以晴宗的胜利而告终,晴宗继任了家督,并且就任了室町幕府的奥州探题之职,这是一个统治管理奥州重要役职,从此伊达家走上了强大的战国大名之路。晴宗时代继续奉行上一代的入嗣、入嫁政策,同岩城、二階堂、留守、石川、芦名、佐竹、国分等氏都结成了亲家。在其当家的后期,和嗣子辉宗发生了对立,让出家督之位后退隐到了信夫郡杉目城。


伊达氏第十六代:伊达辉宗

生卒年:1544(天文13年9月)~1585(天正13年10月8日),享年42

双亲:伊达晴宗、岩城氏久保姬

正室:最上氏义姬

子:政宗、小次郎

女:千子、某

山号:性山

简介:"独眼龙"政宗的父亲,受室町幕府第十四代将军足利义辉赐予"辉"字偏讳,称辉宗。1565年父亲晴宗把家督之位让予辉宗,成为伊达家第十六代当主。自从伊达家的内乱以及天文大乱结束后,面对家中在奥州的实力有所衰退的局面,辉宗为了恢复伊达家过去的威信也作了很大的努力,只是苦恼于相马显胤对伊达郡的不断侵攻,为了对付相马显胤的攻势,辉宗试图借助二本松义继的力量,这一行动最终辉宗本人悲剧性的下场。天文十二年,辉宗察觉了义姬改立小次郎竺丸为嗣子的企图,迅速地将家督之位让给了嫡长子政宗,抑制了义姬的野心,同时也就把制霸奥州、窥测中央的宏图大愿托付给了政宗,自己退至幕后隐居。但是辉宗的平稳日子只过了一年不到,当时政宗不负父亲所望,独步奥州,势如破竹,临近伊达氏的奥州诸大名都必须做出抵抗政宗或是臣从于伊达家的抉择,二本松城主田山义继也不例外。而政宗给义继的条件是"仅留下五个村庄的知行,其余领地一律没收",面对这一苛刻的条件,想要保全家格的义继苦思冥想,最终想起了政宗的父亲辉宗,当初义继曾有出兵援助辉宗的恩义,因此在此时就亲自拜托辉宗从中周旋,辉宗答应帮助周旋,但义继却突然挟持了辉宗作为人质逃往二本松。收到急报的政宗急忙带兵追赶,人取桥上,父亲辉宗和义继双双殒命。此后,政宗成为了奥州的大大名,进而对天下的大局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部:龙横行的年代


伊达氏第十七代当主(仙台藩藩祖):伊达政宗

生卒年:1567(永禄10年8月3日)~1636(宽永13年5月24日),享年70

双亲:伊达辉宗、义姬(最上氏)

正室:爱姬(田村氏)

子:秀宗、忠宗、宗清、宗泰、宗纲、宗信、宗高、竹松丸、宗实、宗胜

女:五郎八、牟宇、某、千菊

山号:贞山

出生和童年:

永禄十年八月三日,出羽米泽城中传出欢呼声,伊达家第十六代当主伊达辉宗(时年24)与最上义守之女义姬(时年20)所生的长子诞生了,义姬曾在怀孕时前往出羽三山的汤殿山祈愿,并在梦中得到神示,给新生的政宗取了个宗教色彩很浓厚的幼名--梵天丸。长子政宗的出生和成长给父亲辉宗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和喜悦,但是在梵天丸五岁的时候,不幸罹患疱疮,虽然最终性命无忧,却导致右眼失明。

天正三年,父亲辉宗开始与中部地区的霸主织田信长交通,在信长送给辉宗的回礼中,除了虎皮、豹皮、缎子等名贵物品外,还有当时在奥羽非常罕见的南蛮渡来物,这令当时年仅八岁的梵天丸大为吃惊,同时也造就了他放眼全世界的广阔眼光。

由于患疱疮而一眼失明,给幼年的政宗在精神上投下了一层阴影。失明的右眼球凸在外面似乎随时要飞出来一般,十分丑陋,因而令政宗很讨厌出现在公众场合,伊达家中也出现了"不能把伊达家的将来托付给这个人"的呼声。但是,片仓小十郎景纲的出现令其阴郁的性格为之一变。天正六年,父亲辉宗正式给梵天丸元服,命名为"藤次郎政宗",同时派片仓小十郎(时年20)和伊达成实、原田左马助等人一起担任政宗的教育抚养工作,小十郎是米泽八幡宫宫司的次子,文武双全。他力劝政宗用小刀剜出了失明的丑陋右眼,这个行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政宗心中的阴影,从此以"独眼龙"之名深令近邻诸国畏惧的伊达政宗诞生了。

从继位到人取桥:

天正七年,政宗迎娶了三春城主田村清显之女爱姬为正室,从而把田村氏纳入了伊达的势力集团,两年后的天正九年,十五岁政宗迎来了自己的初阵,跟随父亲辉宗参加了对相马氏的战斗。

一般而言,长男在将来接任家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更何况父亲对政宗寄托了极大的希望,只是由于生母义姬厌恶政宗的丑陋而疏远他,转而溺爱次子小次郎竺丸,并希望由竺丸接替家督的地位,因此家中一下子就分裂成了政宗支持派和竺丸拥立派两派。最后,在家中为此彻底分裂之前,家督辉宗做出了隐居让位于政宗的决断,当时是天正十二年(1584)的十月,辉宗四十一岁便早早地退位隐居、而政宗十八岁便早早地接任了家督。辉宗对竺丸拥立派的先发制人的决断,令义姬几乎狂乱,而父亲的抗争经验也令政宗对将来的兄弟之争有了心理上的先发准备。

政宗继任家督以后不久,对周边势力展开了疾风骤雨般的攻略,天正十三年(1585)三月叙任从五位下美作守,五月即展开桧原攻略,八月开始进攻大内定纲……

话说政宗继位之初,安达郡(今福岛县)小浜盐松城城主大内备前守定纲前来祝贺,并向政宗表达愿意归入伊达室伞下的愿望。政宗大喜之下,为定纲在米泽准备了邸宅,十分礼遇,定纲本人也很感谢政宗的好意,打消了回归小浜的念头,甚至就想一直居住在米泽了。但是定纲不久便后悔了,转而投入了会津豪强芦名氏的旗下,寻找了个借口逃离米泽返回了小浜,以后再也没有兑现二次参上的诺言。政宗当然决不会容忍这样的背叛,不顾家中重臣的一致反对,带领心腹片仓小十郎、伊达成实、原田左马助等出兵直逼芦名领,但是这只是佯攻而已,放松了警惕的大内方面对突然回军猛攻的伊达势,根本来不及抵抗就丢了小浜城的支城小手森城。此时发生了震惊奥羽的小手森屠杀事件,政宗将俘获的敌军将士和城中老幼妇孺八百余人全部格杀,甚至牛马不留,全城顿时成为死城。时年仅十九岁的政宗适时对敌人放出了豪迈的宣言:"战败就失去一切",吓破了胆的大内定纲果然就此不战放弃了小浜城,直接逃往芦名领寻求庇护。

小手森城的屠杀令二本松城城主田山义继深深感受到了危机,二本松城位于阿武隈川对岸,其间隔着个人取桥。义继起先拜托了政宗的叔父伊达实元,希望能够与伊达氏保持和睦,但是政宗却表示除了无条件投降之外,没有其他和睦的可能。义继转而求助于隐居的辉宗,辉宗欣然应允,义继前往辉宗宅邸进行和议,但却突然发难,挟持辉宗退往人取桥,正在鹰狩的政宗闻讯追赶,并不顾人质的安全发起了攻击,义继无法脱身,在杀死辉宗后自刃,这就是人取桥事变。可见在残酷的战国中,心肠冷硬的政宗的确具有成就大业的气质。

峥嵘岁月:

父亲辉宗死在田山义继之手后,天正十三年(1585),在辉宗的七日忌后,政宗即出兵大举进攻田山义继的居城二本松城,双方面都怀着刻骨的杀父之仇。和政宗最初的预料相反,由于田山军的拼死抵抗,伊达军并没有能马上攻落二本松城,而且天降大雪,行动困难,政宗只得下令退往高田原布阵休整。而此时,以佐竹、芦名为核心,包括岩城、白川、石川诸氏的大联合军在此时赶来救援二本松城,伊达军应战,战场从二本松城移往了人取桥。

政宗的主力旗本八千人在观音堂山布置下了本阵,而三倍以上兵力的佐竹、芦名联军直扑伊达军阵地,人取桥成了伊达军一旦失利时退兵的唯一的生命线,并在此地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兵力上的优势令佐竹、芦名联军很快占据了上风。伊达势一度陷入了总崩溃的危机。据说政宗本人都亲自挺枪作战,身中铳弹五发,战斗最激烈之际,甚至做好了战死的准备,率领一族郎党六十余人突入敌阵,老臣鬼庭良直以七十三岁的老龄身披重铠拼死救驾,最终满身疮痍,壮烈战死。鬼庭的牺牲换取了政宗脱离战场的机会,退往本宫城。但就在此时,佐竹、芦名联军却令人不解地退兵了,这也成为为后世所不解的谜团,有的说是联军主力佐竹军接到了情报,本领常陆太田城的江户重通叛乱,也有说法是伊达的忍军黑肋巾组刺杀了联军的军师。总而言之,伊达军在这突如其来的"奇迹"面前发起了反攻,斩杀了敌将佐竹义政,并最终反败为胜,成了人取桥合战的胜利者。直到很多年后,政宗还曾经说起:"能够活着从人取桥回来真是个奇迹。"
但是人取桥会战仍然使得政宗深深体会到了敌方诸氏联军的可怕,此后他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术。翌年即天正十四年,政宗再度出兵攻打二本松城,城主国王丸开城投降,伊达势力进入会津,和芦名氏发生了直接的冲突。两年后的郡山合战中,政宗以区区六百人的兵力又一次击败了四千人的佐竹、芦名联军,武名响彻奥羽。此外还有一个逸闻,据说人取桥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桥身狭窄,作战不便,以至于只能一人一人地讨取,所以称为"人取"桥。

此后政宗进一步对芦名领内安子岛、高玉两城展开攻略,最终导致了摺上原合战,伊达军两万,芦名军一万六千,这一次伊达军占据了兵力上的优势,最终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全胜,芦名义广逃出黑川城前往投靠佐竹。政宗则吞并了芦名旧领。得到了南奥州的仙道七郡。

天正十七年(1589)十月,伊达军乘胜攻落须贺川城,二阶堂氏灭亡。

芦名氏灭亡后,伊达势力进入会津,已经逼近关东,在领国经营的同时,进出中央也似乎不再是梦想了,如何防备越后上杉景胜的进攻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当时包括芦名家,会津有被称为"会津四家"的四股势力,另外三家是南会津东部的长沼氏、南会津伊北只见川流域的山内氏、南会津伊南乡的河田原氏,其中长沼氏已经臣从了伊达,剩下的就只有山内氏和河田原氏,天正十四年八月政宗出兵攻打山内氏,相继攻破横田城、梁取城、和泉田城,山内氏胜降伏。随后政宗又马不停蹄,对伊南乡的河田原盛次发起攻击,盛次在做出了地形对作战不利的判断后,在伊南川对岸的久川地方新筑了久川城,城的前方就是伊南川,而背后则是断崖绝壁,可称天险,同时盛次还坚壁清野,所有的部队全部笼城防守。前来进攻的伊达军和笼城军多以铁炮和弓箭互射,根本就没有进行正面交锋,冬天来临之后,政宗引兵归国。河原田氏虽然击退了伊达军,后来却失去了领土,原领由蒲生氏支配。

至此政宗就已经统治了奥羽六十六郡中的三十余郡,被称为"迟到的战国武将"。

降伏于天下人:

当政宗把目光投向奥羽之外时,丰臣秀吉已经成为了行将统一天下的人物,几乎就是"立身出世"的代名词了。天正十八年(1590)一月,秀吉催促阵宗小田原参阵,事实上就是要他投降。对于这位天下人,究竟是臣从还是彻底抗战又成了政宗所必须面临的抉择,家中对于臣从和抗战也分裂成了两派意见,政宗最终接受了片仓小十郎景纲的进言,决定参加秀吉的小田原征伐军。但是在出兵前,发生了母亲保春院(义姬)下毒暗害政宗,企图扶植竺丸继任家督的事件,政宗挫败了母亲的阴谋,杀死了竺丸,但却最终导致参阵迟到。机敏的政宗以白衣领死的姿态拜谒秀吉,得到了秀吉的赦免,只是旧芦名领、会津、岩濑、安积诸郡被没收。

说起这次事件,一般认为,政宗所受到的只是很轻微的惩罚,这也许是为了突出政宗的机智。但是从事实来看,伊达氏比起领地被全部没收的最上、大崎等氏而言的确是幸运得多了,而经过苦战而获得的原芦名会津领地几乎全部丧失,甚至连米泽的居城也被没收,应该是损失惨重。这里不由得不让人佩服秀吉,把握分寸的能力非常强,既不至于逼得政宗造反,也大大削弱了他,令他再也没有实力作乱。而政宗的政治嗅觉也堪称一流,不仅此次,在后来他还他多次以同样的"白衣领死"的手段逃脱了处分。

首先是葛西大崎一揆事件,葛西和大崎被改易后,原先侍奉两家的大批武士成为浪人,最后形成了一揆。1590年10月,政宗开始出兵镇压一揆,但仍然没有逃脱煽动一揆闹事的嫌疑,遂以白死领死的姿态,只带三十骑前往清洲城谒见秀吉,据说他在队伍的前面放了个贴着金箔的磔刑的行刑柱,这一手比负荆请罪还要高明。幸好他最终释清了嫌疑,非但没有被处分,还获得了侍从的官位,被允许使用羽柴姓。在这一年的七月,政宗最终镇压了原葛西大崎领内的一揆,随后秀吉就没收了长井、信夫、伊达、田村、刈田、安达诸郡领地,转封至葛西大崎的旧领总计十二郡,居城也转移到了岩手泽。

第二次是在文禄三年(1594)十月,原葛西领内(现岩手县)又发生了砂金采掘者的一揆,政宗再一次受到了煽动一揆的怀疑。在急忙出兵镇压的同时,又派出了内政优秀的铃木元信前往秀吉处解释,最后政宗的军势抓捕了38名一揆,处以磔刑后又逃脱了干系。

后来的一次则是在制裁丰臣秀次时,由于和秀次关系亲密,政宗受到了秀吉的责问,但也被他搪塞了过去--此时的秀吉恐怕也没有精力去拿问政宗了。

政宗也两次参加了对朝战争,文禄之役中,带领三千骑前往肥前名护屋参阵,而秀吉的要求仅仅是动员一千五百骑。次年四月,政宗在釜山登陆,参加了攻打普州城的战事,九月回国。

回国后参与了秀吉的一系列内政政策,对所领进行了检地,还参加了伏见城的兴建。

庆长二年(1597),政宗再次受命出兵朝鲜,受封从四位下右近卫权少将。次年八月秀吉死去,政宗还得到了秀吉的遗物作为纪念品,是一柄镐藤四郎的肋差。

臣从于秀吉,在政宗的生涯中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自此之后,他逐渐消磨了自己的野望,从烈火疾风般攻城掠土的战国武将转变成了一心只想守护既得领地的江户大名。


东北版关原合战:

太阁秀吉归天后,天下分裂成了东西两方,政宗成为了能够左右天下大局的重要力量,他无视秀吉临终前"诸侯间不得私自通婚"的命令,将长女五郎八姬嫁给家康的六男忠辉,与德川订立了强有力的盟约,在家康的会津征伐以及关原合战中,伊达势都站在东军一侧,并在关原主战场之外与西军上杉势发生了激战。

众所周知的,关原合战是在庆长五年(1600)的九月,而早在当年的七月,前哨战已经在东北勃发,西军方是会津百二十万石的会津中纳言上杉景胜,而东军方是陆奥岩出五十八万石的大崎少将伊达政宗和出羽山形二十四万石的最上义光甥舅二人。

7月24日家康率军到达小山(栃木县)开始讨伐会津,而从大坂急返北目城的政宗也在此时接到了家康讨伐上杉的命令。对会津领内白石城的攻击开始了。

白石城原为伊达领地,后丰臣秀吉将其没收分封给蒲生氏乡,蒲生氏改易后又成为上杉领地,政宗想要夺回白石城的愿望十分迫切,几乎精锐尽出。兵抵白石川后,在城下的阵场山前布下本阵,随即对白石城形成了包围,沿着白石城一周,将町屋、外曲轮、三之丸尽数烧毁。随即下达了总攻击的命令,伊达军包围网的阵容是:东面大手口屋代景赖队、北面二之丸的外带曲轮亘理定宗队、西面片仓小十郎景纲队、南面山冈重长。

当时白石城的城主是甘糟虎氏,但此时已经前往会津,留守的是其外甥登坂胜乃。午后二时总攻击开始,在铁炮队猛烈射击之后,伊达军发起了突击,喊杀声震天动地,南之丸、中之丸、二之丸相继被攻落,本丸被完全压制。此时白石城守军发生了分裂,主张投降的总大将登坂胜乃杀害了主张彻底抵抗的鹿子田又卫门后开城投降。

此间石田三成曾五次致书政宗,信中说道:"贵殿身兼百战之荣誉,难道忘记了太阁大人的恩典?如果能够加入到大坂一方,以后关东和奥州的领土尽归贵殿所有。"而德川家康也许下了战后封其为"百万石大名"的承诺,可是政宗已经铁心加入了东军一方。

政宗攻落白石城之后,正在进行会津征伐的家康得到了"三成举兵"的消息,退军前往关原,而上杉氏乘机出兵攻击出羽最上氏。9月8日直江兼续率领两万军势直逼最上氏的山形城,接到最上的求援请求后,政宗派出了留守政景前往救援。9月23日伊达军在山形城东2.5公里处布阵,与最上联军一起同上杉军激战。此后直江队接到了西军关原战败的消息后开始撤退,最上军追击,在长谷堂城再次发生激烈攻防,自上杉谦信公时代以来勇名响彻天下的上杉军败北。

10月6日,政宗出兵攻打福岛城,守将本庄繁长是参加过川中岛合战的名将,政宗攻城不能得手,最后退兵。随后上杉景胜降伏家康,奥羽的关原会战结束。

这一系列"东北版关原"的战事结束之后,政宗并没有立刻退兵,而是在这个天下达到混乱的顶峰的时刻,抓住了一切扩张的好机会,他首先攻打了信夫郡和伊达郡,其次又趁南部信直出征在外的机会,煽动南部领内的一揆作乱,这些趁火打劫的行动最终夺回了大片伊达家的旧领。此后德川家康进行了战后的论功行赏,颁发给政宗"百万石大名"书状,并给其的领地加增了两万石,达到了六十二万石,是仅次于一百零二万石的加贺前田家和七十三万石的萨磨岛津家的全国第三大藩。此后政宗对江户幕府一直采取了恭顺的态度,从而也奠定了仙台藩的基础。

治世:

政宗在内政方面也发挥了其新田开垦的能力,前面说到家康封给政宗的领地是六十二万石,但是经过政宗的大规模开垦,仙台藩的实际生产力已经超过了一百万石,甚至连二百万石、二百五十万石的说法都有。在仙台的余粮大幅增加的同时,江户也由于人口激增而紧缺粮食,仙台藩积极开展与江户之间漕运通商活动,当时江户市场上的米竟有三分之二是奥州米。政宗的这一新田开垦政策最终使仙台藩的经济达到了相当富裕的程度。

其次,在外交政策方面,政宗在庆长十八年(1616)派遣支仓常长等作为庆长遣欧使前往西班牙和罗马教廷,希望能和西班牙建立贸易协定并经由通商学习欧洲的航海、矿山技术等,但是政宗独自的外交政策在幕府的政策面前遭受了挫折,就在派遣遣欧使不久之后,幕府开始对国内的天主教徒进行大规模镇压,并禁止人民信仰天主教,政宗在奥州范围内对天主教传播的奖励和派遣遣欧使的行为有对抗幕府的嫌疑。因而政宗马上就改变了政策,对领内的天主教徒进行了弹压,支仓常长的欧洲之行最终也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于元和六年(1620)归国。

最期:

元和偃武之后,德川幕府的幕藩体制进入了相对安定的时期。政宗这位有"战国武将"之称的人物对领土和天下的野心也渐渐地淡去了,只是在仙台藩内实行了类似于幕府幕藩体制的领国经营方针,藩政也进入了安定期。此后政宗从藩政的一线退出,在德川秀忠临终时,被唤到枕边,并将第三代将军家光托付给他,这位生于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而至今仍然健在的人物,已经六十六岁了,此后一直居住在江户的樱田屋敷,直到四年后去世。

死后石田将监等十五人殉死,同时还留下遗言:"以后画我的像时,一定要把两只眼睛都画上。"(可惜光荣公司没有执行他的遗嘱)


附:伊达家的其他男丁

政宗的弟弟:伊达政道

生卒年:1568?~1590

简介:即幼名小次郎竺丸的人,辉宗和义姬的次子。应该是和伊达成实同龄,误差也不会超过一年。作为生长在战国时代的人来说,他的初阵异乎寻常地晚。据说义姬非常溺爱他,主要是由于他继承了义姬的美貌,然而父亲辉宗却不喜欢他,认为他的声音太尖细,简直像是女低音了,缺乏男子气概。不过这一切都只能说是逸闻,小次郎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事迹,只是受到母亲的操纵而已,最后被兄长政宗杀死。

长子:伊达秀宗(1591~1658)

简介:伊达政宗的长子,母亲是吉冈之局(即山冈的书中写的饭坂氏、猫御前),出生于天正十九年(1591)九月,幼名兵五郎,四岁时作为人质被送到丰臣秀吉处,秀吉把自己名字中的"秀"字赐予兵五郎,从此改称"秀宗",秀宗本人是由秀吉一手抚养长大的,后娶了井伊直政之女为正室。关原之战以后,德川家康控制了全国,西军大名,以及曾受过丰臣恩义的大名或遭改易,或受减封,政宗也因而断绝了立秀宗为嗣子的念头,改立次子忠宗为世子。这是一个为了保证伊达家今后的安泰的重要决断。此后,在大坂冬阵结束,丰臣家最后灭亡之后,于庆长19年(1615)12月28日,跟随父亲政宗至京都二条城谒见德川幕府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当场被册封了伊予宇和岛十万石领地,从此之后秀宗离开政宗成为了独立的大名,登上了宇和岛初代藩主的宝座,本人据说极其擅长铁炮。其子宗良继承了爱姬的本家田村家,成为坂上田村麻吕以来的名门田村氏的中兴之主,同时还把儿子送到了白石氏、岩谷堂伊达氏、饭坂氏等处做养子。

次子:伊达忠宗(1599~1658)

在下部《江户仙台藩》中另有介绍。

三男:饭坂宗清(1600~1634)

简介:幼名权八郎,母亲也是吉冈之局,河内守,黑川郡吉纲城城主。被送给饭坂宗康当养子,从而继承了母亲出身的饭坂氏。

四男:伊达宗泰(1601~1638)

简介:幼名爱松丸,母亲塙氏,叙正五位下三河守。2岁时就被任命为玉造郡岩出山城城主,成为岩出山伊达家的始祖。宽永三年到江户谒见将军,受封五万石领地,与诸侯并列,虽然以后又被免封,仍然保留了一门的地位。岩出山町现存有一所藩校,即古代的学问所"有备馆",据说是宗泰之子宗敏建设的。宽文三年(1663),该处是作为临时馆,而到了元禄五年(1692)才正式移到此地,有备馆为藩中的子弟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宗泰的子孙世代都被列为一门众,知行一万四千石。

五男:伊达宗纲(1603~1618)

简介:幼名卯松丸,母亲是爱姬。栗原郡岩崎城城主,在元服之前就早夭了。

六男:伊达宗信(1603~1627)

简介:幼名吉松丸,母亲是多田氏(也有说法是柴田室),兄长宗纲死去后,继任为栗原郡岩崎城城主。

七男:伊达宗高(1607~1626)

简介:幼名长松丸,母亲是柴田氏。七岁时成为柴田郡村田城城主。可惜也在20岁的英年夭折,至今在宫城县柴田郡村田町仍然留有"名君宗高"的名声。

八男:伊达竹松丸(1609~1615)

简介:母亲是爱姬,在元服之前就夭折了。若不是夭寿,倒是有可能会继承田村家的家名。

九男:伊达宗实(1613~?)

简介:幼名喝食丸,母亲为芝多氏。伊达成实的养子,继承了亘理伊达家,成实的父亲实元是酿成天文大乱的原因,而在家中武名第一的伊达成实也一度出奔,继承了成实家柄的宗实同样也是武艺出众。在嫡子宗成夭折后,面对被削封的可能性,宗实以成实的继承人的身份多方奔走,最终确保了亘理伊达家的地位。

十男:伊达宗胜(1621~1679)

简介:幼名千胜丸,母亲是胜姬(多田氏)。磐井郡一关城城主,一关藩的初代藩主。正室是立花氏。又称伊达兵部,也就是仙台骚动的一方,据"驽马将军"酒井雅乐头忠清(幕府老中)说,就是此人掌握了仙台藩的实权。伊达骚动话说起来是发生在德川幕府第四代将军家纲的时代,若是发生在第五代将军纲吉时代,恐怕是难逃和水户黄门同样的被惩罚的下场,若是发生在第八代将军吉宗的时代……此次事件有NHK拍摄的大河剧《残留的冷杉树》演绎了一番,但是事件的真相还是有诸多说法,比较通常的说法是宗胜觊觎本家六十二万石之巨的家产,密谋夺取,计划在事成之后由一关藩分得三十万石,同谋的立花、片仓、田村分割剩余的三十二万石。这种下克上的阴谋在战国时代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但是在相对比较安定的江户时期却是极为罕见的,最终事败后,宗胜被流放到土佐国并客死在当地,而宗胜的嫡子宗兴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到丰前小仓,也死在了当地。关于仙台骚动的详细情况,请见下部的相关介绍。

十一男和十二男:伊达宗氏、石川宗恒

简介:是否是政宗的两个幼子还亟待考证,不过这两个人名的确出现在了新人物往来社刊行的《战国时代人物总览》中伊达氏的系图中,就权当是存在的吧……

番外:亘理宗根(1600~1669)

简介:在一部分的伊达家系图中,此人也是政宗的儿子。如果是这样的话,与政宗的三男饭坂宗清同年,不是三子就是四子。佐沼城城主,亘理氏的养子(不是养嗣子),后来又成为茂庭纲元的养子。母亲是香御前(阿种)。究竟在伊达家里是个什么样的地位:庶子?养子?一门?或者只不过是茂庭纲元的儿子?这一切都不得而知了。




下部:江户仙台藩


仙台藩名的由来,是伊达政宗在关原之战后于千代(即仙台)地方所筑的新居城--这座城后来改名为仙台城。

历代仙台藩主都被允许使用松平姓,称陆奥守,第二代藩主忠宗以后的历代藩主更是多得到了幕府将军赐予偏讳,可见其受到幕府重视的程度。但是不幸的是,自第八代藩主伊达斋村开始,即1774~1841年的短短六十余年间,连续五代藩主早夭,活得最长的也只有三十岁,致使出现了四代藩主都生活在将军家斋时代,被赐予"斋"字偏讳的奇事。在藩主们被命运的恶魔所纠缠的同时,藩政也为财政危机所困扰,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以及幕府下达的各项大兴土木的工程任务,仙台藩的财政一直非常拮据,恐怕这恼人的问题也是使藩主们年轻早夭的原因之一吧。

仙台藩领包括陆奥六十二郡的六十万石、常陆的一万余石和近江的一万余石,表高总计六十二万余石,其中三万石是作为分家一关藩的藩领,实际的石高超过了一百万石。

当时德川幕府的一项基本政策就是一国一城令,各藩家臣们一般是居住在藩中唯一的一座主城下,违反此令的藩国往往会受到幕府严厉的制裁,而仙台藩素有"险要"之称,其实质是在领内险要之地修筑许多支城,并将其附属的领地作为知行分封给各重臣,以作为主城的屏障。这种"擦边球"的做法也由于仙台藩的重要地位的到了幕府的默许。

至幕末时,末代藩主伊达庆邦为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所利用,充当了反新政的奥羽越列藩同盟的有名无实的盟主,失败后丧失了领土,撤藩置县后,仙台藩的历史至此落下了帷幕。

仙台藩历代藩主简介(括号内为藩主代数):

伊达氏第十八代(二):伊达忠宗

生卒年:1599(庆长4年12月8日)~1658(方治元年7月12日),享年60

在位:1636~1658

双亲:伊达政宗、爱姬(田村氏)

正室:振姬(将军秀忠养女)

子:虎千代丸、光宗、宗良、五郎吉、宗伦、纲宗、宗规、宗房、宗章

女:锅

山号:义山

简介:初代仙台藩主伊达政宗的次男,庆长四年出生在大坂。宽永十三年(1636)父亲死后,以三十八岁的壮年继承父亲政宗成为仙台藩的第二代藩主。"忠宗"这个名字是庆长十六年他在江户城元服之际,第二代将军秀忠赐予偏讳"忠"字所得。此后在元和三年(1617)年与秀忠的养女振姬结婚,他也曾经感慨直到三十八岁才继承藩主实在是太迟了点。忠宗的政策基本上是沿袭了政宗时代的旧制,进一步整备了政宗时代的藩政体制和役职制度,巩固了仙台藩的基础。但是在藩政方面也有所改革,在政宗时代奉行职基本上就只是属于藩主命令的传达者,到了忠宗这一代,奉行职成为了命令的执行者,即把奉行制度确立为藩政中的一项正式制度,同时又规定了定员六名的奉行和定员五名的评定役的"合议制",创设了仙台藩的"裁判所"(评定所),这样相比于政宗时代的相对专制的藩政,仙台藩政转为了"合议制"。

伊达氏第十九代(三):伊达纲宗

生卒年:1640(宽永17年8月8日)~1711(正德元年6月4日),享年72

在位:1658~1660

双亲:伊达忠宗、贝姬(侧室木节司氏)

正室:不详

子:纲村、村和、宗嬖、村直、菊之允、吉十郎、村景

女:清、类、三、千知惠、绮萝、牟须、由布、多气、义女帝、那礼

山号:雄山


简介:万治二年(1659)五月,时年二十岁的纲宗回到仙台藩,正式接任政宗和忠宗成为仙台藩的第三代藩主,然而结果却是,仙台藩的藩政在纲宗这一代遭遇了最初的危机。第一代政宗是创立仙台藩的英主,第二代忠宗也能够继承和发展父亲留下的伟业,到了纲宗这一代,仙台藩已经过了创业期,理应勤勉守成,在实行世袭制的封建社会里,英明的三代目也比比皆是,例如足利义满和德川家光,可以说只要付出辛苦努力,成为又一名英明的三代目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二十岁的纲宗自身的能量充沛,偏偏只喜爱艺术、艺能,游兴活动也十分频繁,奉行谷内重广在临终时的遗言:"真担心殿下又饮酒过度。"一时被传为笑谈。纲宗的胡作非为很快被幕府知晓,首席老中坂井忠清也提出了分割肢解六十二万石的庞大的仙台藩的方案,面对如此的危机,仙台藩的一门众和奉行等人立刻开始商议应对这一危机的对策,最后向幕府提出了纲宗隐居、由纲宗之子龟千代继任家督的方案,得到了幕府的承认后,纲宗在名义上仅做了两年不到的藩主后被迫隐居,开始苦捱剩下的漫长人生,仙台藩也渡过了重大的难关。

伊达氏第二十代(四):伊达纲村

生卒年:1659(万治2年3月8日)~1719(享保4年6月20日),享年61

在位:1660~1703

双亲:伊达纲宗、初子(侧室三泽氏)

正室:仙姬(稻叶氏)

子:扇千代、养子吉村

女、高、伯

山号:肯山

简介:父亲纲宗由于不端行为而被迫隐居,从而令年仅两岁的纲村坐上了藩主的宝座。先前曾说过纲宗所遇到的只是仙台藩"最初的危机",而这一次纲村所遭遇到的就是"仙台藩的空前最大危机",史称仙台骚动(宽文事件),与加贺前田骚动、筑前黑田骚动合称江户时代三大御家骚动。由于前藩主行为不端被废,年仅两岁的幼主仓促登基,根本没有能力处理藩政,因而自政宗、忠宗时代一直沿袭而来的藩主亲政制度崩溃,一门众伊达兵部(即政宗的第十子宗胜)借口扶助幼主儿独揽大权,这就成为了伊达骚动的发端。伊达兵部集大权于一身的跋扈做法,引起了其他一门众和族人的强烈不满,而忠宗所确立的奉行、评定众的合议制度也有所疏废,无法限制兵部的独断专行。以一门众伊达安艺为首的安艺派最终与兵部派发生严重对立,此时藩中还曾出现过一次有人企图毒杀藩主纲村未遂的事件,两派互相指责,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化。宽文十年,伊达安艺直接前往幕府老中酒井雅乐头忠清处控诉兵部的恶行,幕府因此派遣老中板仓重矩前来调查,而调查的结果是局势向保守派的伊达安艺有利方向发展。铤而走险的兵部见势不妙,干脆派出奉行原田甲斐当街斩杀了伊达安艺,而甲斐自己也被酒井家臣当场杀死,仙台藩从而面对了如赤穗藩一样被改易的空前危机。但是幸运的是,幕府并没有做出严厉的处分,当事者遭到处罚自然是免不了,兵部被流放到土佐藩,嫡子宗兴被流放到小仓藩,宗兴的妻子与三个儿子被流放到吉田藩;刺客原田甲斐虽死,其子仍被处死,一族至此消亡。伊达家从此安泰。但是藩主因为年幼没有被问罪。此次事件平息之后,在元服之际,把名字从"纲基"改为了"纲村",开始亲自掌握藩政,纲村反省了伊达骚动的前因后果,将一族重臣都从藩政第一线撤下,重新加强了忠宗建立的合议制,将其与藩主的独裁结合了起来,这一极度的政策转变自然遭到了一门势力的激烈反对,同时在中期以后,仙台藩又遭遇了财政困难,和前藩主一样,纲村最终也在家臣等的胁迫下隐居,交出了藩政。

伊达氏第二十一代(五):伊达吉村

生卒年:1680(延宝8年6月28日)~1751(宝历元年12月24日),享年72

在位:1703~1743

双亲:伊达宗房、阿松(片仓氏)

正室:贞子(久我氏)

子:村匡、武三郎、村风、宗村、村隆、某、富之助、村良

女:英、村子、德子、橘、敏、某、养女孝、藤子、昌子

山号:狮山


简介:由于前藩主纲村的一子二女均早夭,没有继承人,于是一门众黑川郡宫床伊达家的宗房之子吉村继任了藩主。宗房是第二代藩主忠宗的儿子,因而吉村也就是藩祖政宗的曾孙。元禄八年(1695),十五岁的吉村成为了纲村的世子,翌年在江户元服,得将军纲吉赐予偏讳"吉"字,此后便称为"吉村"。据《狮山公治家记录》所载:吉村"天资聪颖,勇武过人、公事当先、政务勤努",因此后世多称赞其为"中兴的英主",从中也可以看出吉村的确资质过人。吉村的改革首先就是重建财政体系,奖励文武、肃振纲纪、振兴产业。吉村的努力为幕府所知之后,第八代将军吉宗给予了吉村很高的评价。财政体系重建之后,又确立了领内米粮独占购买制度,铸新钱发行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时间每年运往江户销售的米飞速增加了三十余万石之巨,财政危机被成功克服。同时吉村也是很有教养的人物,很关心藩中子弟的教育状况,元文元年(1736)还设立了名为"养贤堂"的学校。六十岁以后的吉村开始苦于疾病,鲜有政绩,最后隐居的要求得到了幕府的确认,隐居的确延长了他的寿命,于七十二岁高龄去世。

伊达氏第二十二代(六):伊达宗村

生卒年:1718(享保3年5月27日)~1756(宝历6年5月24日)享年39

在位:1743~1756

双亲:伊达吉村、贞子(久我氏)

正室:温子(将军吉宗养女)

子:久米之丞、重村、利德、村伦、某、利置、藤七郎、正敦

女:惇子、沛、某、敬子、认、直从、瑛、方子、才、房、某

山号:忠山


简介:幼名胜千代丸。享保十六年(1731)在江户城元服之时,由将军吉宗赐予"宗"字偏讳,称宗村。宗村的夫人温子是纪伊藩主德川宗直的女儿,同时也是作为将军吉宗的养女嫁给了宗村。在就任藩主的最初,父亲吉村贮存了三万两的军用金作为仙台藩财政的余裕,这些财政的剩余使藩政的计划中支出开始大于收入。此后出于财政的考虑,宗村又一次整肃了纲纪,限制财政支出,因而能够应付宝历元年(1751)前将军东睿山宝塔的修筑工程和宝历五年(1755)的大洪水、冻灾等一系列天灾的赈灾支出,但是财政体系也收到了沉重的打击。宗村精通武术,同时也是一位一流的学者,在本人伟大的父亲的声名之下,也曾经为了财政问题而多方奔走,但是宗村的努力在天灾人祸面前受到了挫折,自政宗时代以来一直作为伊达家御用商人的大文字屋的破产是对仙台藩的又一沉重打击,此后仙台藩又渐渐地陷入了财政危机的困扰之中,宗村也因积劳成疾,在三十九岁的壮年去世。

伊达是第二十三代(七):伊达重村

生卒年:1742(享保2年4月19日)~1796(宽政8年4月21日),享年55

在位:1756~1790

双亲:伊达宗村、阿与世(侧室坂氏)

正室:年子(近卫氏)

子:钲三郎、斋村、仙三郎、某

女:某、助子、诠子、惇子、呈子、甫慈、庠、某、谨子

山号:澈山

简介:伊达宗村的次子。延享四年(1747)成为世子,当时名叫国村。宝历五年(1755)年元服之时,受将军家重赐予"重"字偏讳,改称重村,翌年接手仙台藩政。重村继任藩主之后,一直得到了一关藩主田村村隆的辅佐,村隆也试图重振财政系统,进行了一系列人事任免,在士风衰颓的当时,下决心惩罚怠慢政务的奉行等,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重村以村隆为后盾,逐渐掌握的藩政,但是却在此时发生了天明大饥馑,又一次给脆弱的财政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天明三年(1783),仙台藩领内歉收达五十六万五千余石,重村立刻采取了对策,紧缩了财政,厉行节俭,奖励备荒储金,禁止奢侈。尽管如此,天明大饥馑仍然造成了仙台藩三十万人以上饿死,重村对于和歌等学问有极高的修养,同时也积极奖励学问,可以说是名君之器,但却遭遇了罕见的天灾,可以说是运气不佳之主,最终不堪重负辞职隐居。

伊达氏第二十四代(八):伊达斋村

生卒年:1774(安永3年12月5日)~1796(宽政8年8月12日),享年23

在位:1790~1796

双亲:伊达重村、乡子(侧室喜多山氏)

正室:诚子(鹰司氏)

子:周宗、斋宗

女:无

山号:桂山


简介:幼名式三郎,九岁时成为重村的世子,十三岁元服时得到将军家斋赐予"斋"字偏讳,称斋村。前藩主重村辞职隐居后成为仙台藩第八代藩主,就任之时仙台藩连年遭遇灾年,面临了危机深重的状态